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关于萝北县延兴农场小泥河遗址历史断代及相关(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前,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萝北县名山镇发现的侈口深腹罐与附加堆纹陶罐的器形进行分析,并对比纹饰,推断附加堆纹陶罐很可能是由波尔采—

此前,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萝北县名山镇发现的侈口深腹罐与附加堆纹陶罐的器形进行分析,并对比纹饰,推断附加堆纹陶罐很可能是由波尔采—蜿蜒河文化中的侈口深腹罐演变发展而成。而在小泥河遗址则属首次在同一处遗址发现汉魏时期挹娄族属与隋唐时期靺鞨族属的典型代表器物,充分论证了小泥河遗址历代先民的变迁与发展,同时更有力地论证了波尔采—蜿蜒河文化与同仁一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纽带作用。

辽金时期黑釉陶罐,高35.6厘米,口径14.6厘米,腹径96厘米,底径14.6厘米。口沿有唇,束颈,鼓腹,器身施黑釉,足底无釉露胎,仅口沿小部略有残缺。小泥河遗址作为临水而居的生活遗址,居民必须要有汲水、存水、贮存的生活用具,因此,黑釉陶罐不仅代表了渔猎民族生活的需求,也更体现了辽金时期陶器工艺水平的成熟。

马掌是马、骡等装钉在蹄上的铁制蹄形物,小泥河遗址发现马掌初步认定在辽金时期,该地区可能地处交通要道,同时也证明了辽金时期在东北地区铁器的成熟。

清代砖块腐蚀严重,可初步推论该地区在清代可能曾筑有建筑设施,这为小泥河遗址历史断代进一步延长了历史跨度。

2 总评

作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小泥河遗址虽未曾进行过考古发掘,但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工作人员近些年利用修路对其开展地表采集,已发现上可追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文物。这一系列的文物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典型器物,代表了渔猎文明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

与此同时,遗址内保存完好的、大小不同的穴居坑,也可能是进一步研究萝北历史乃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信息,《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汉魏时期的挹娄人“人多勇力,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后汉书·东夷列传》也记载其“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魏书·卷一百·列传第八十八》亦记载南北朝时期勿吉人的穴居坑“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似形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也同样记载勿吉“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其国无牛,有马,车则步推,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穄,菜则有葵。水气碱,生盐于木皮之上,亦有盐池。其畜多猎,无羊。嚼米为酒,饮之亦醉”。同时《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北狄》也记载黑水靺鞨“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因此,通过在小泥河遗址发现一系列文物及对穴居坑进行研究后,可证明小泥河遗址代表了古代东北亚民族的文化面貌。该遗址现今保存较为完好,历史跨度极大,可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类型的典型器物,在黑龙江省内较为罕见。如果将来在小泥河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将对研究萝北地区文化族属、传承乃至东北亚古代民族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泥河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延兴农场境内黑龙江、鸭蛋河及小泥河交汇处的一片柞树林内,距萝北县名山镇江红村东北5.8千米,遗址北侧为耕地,南侧为鸭蛋河大桥,东侧为黑龙江,西侧为沼泽,遗址东侧边缘与江堤之间穿插312省道。遗址现已为天然柞树林,地表也已被柞树叶覆盖,但依旧可见众多大小不一的穴居坑。此前曾发现有隋唐时期黑水靺鞨文物,因此被认定为黑水靺鞨聚落遗址,并于2014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近年来312省道的维修、黑龙江水位上涨与雨水的冲刷,地表暴露出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在开展遗址调查时,曾于2018年前后在小泥河遗址地表采集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石器、陶器及铁器。其中新石器时代石核、石叶、石片、刮削器、端口器若干,石斧及小石斧各一件,石锤一件,汉魏时期石犁一件,汉魏时期侈口深腹罐陶片、隋唐时期黑水靺鞨盘口罐、附加堆纹陶罐陶片若干,辽金时期黑釉陶罐及马掌各一件,清代砖块两件。1 文物分析石核、石叶、石片、刮削器等文物发现较多,因古代北方渔猎民族需要临水而居,而作为生活区遗址的小泥河遗址正地处黑龙江、鸭蛋河及小泥河交汇处,因此可认定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大量制造和使用生产、生活、打猎等工具。石斧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石斧器身较厚重,呈梯形,磨制而成,刃部残缺,对研究萝北地区乃至黑龙江流域地区古代渔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活动有一定的价值。小石斧器身较小,器形、尺寸与此前在萝北县太平沟乡兴东村抗联国际交通站遗址所发现的一对小石斧极为相似。小石斧为磨制,弧面,单向磨制出刃。石斧是与长木柄固定在一起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但发现的石斧器形较小,且做工精巧,与兴东村抗联国际交通站遗址发现的一对小石斧一样,它们都不是重力度的生产工具,可能是用于剥离兽皮、鱼皮等精细劳作的工具。上述足以证明当时古代黑龙江流域地区渔猎民族制作石器水平的进步,更是技术精巧的证明。端口器又名网坠,椭圆形,弧面,双侧打制出凹槽,系于渔网底部,使网迅速下沉,作用是配合渔网漂起,使渔网在水中上下张开,利于捕鱼。充分证明了古代先民渔猎技术的成熟,更是渔猎文明的历史积淀。石锤发现于遗址界桩外侧一处修公路时所留的剖面上,器身略扁,呈椭圆形,有一圈匀称的使用痕迹。此石锤不同于其他孔石类型的石锤,孔石属新石器时代大型砸击工具,器身较大且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器身有孔用于装木柄。此石锤器身精巧且极小,无孔,可推断是直接使用的。通过对器身的研究和参考考古学资料,可以认定此石锤是用于制作和修整石器的工具,特别是打击石核及生产石叶、石片、刮削器等。该器物的发现有力证明了新石器时代石器逐步向精巧技术水平发展。人类历史步入到新石器时代后,石器制造技术开始逐渐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对石材的选择是首要的,同时对打制、磨制、压制、钻孔等工序已有很大的技术要求。在这道技术程序中,石锤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若打击石核,便在石材选择好以后,用石锤在石材合适的方位找到合适的打击点进行打击,石核雏形形成后便在石核的台面处进一步向打击点进行打击,石片、石叶或刮削器便由此形成。如若制作单刃器或石刀等工具,则也是先用石锤将其打制成石器雏形,进而将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砾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石器便由此形成。因此,磨制石器的制作也离不开石锤的第一道工序——打击雏形。石犁,汉魏时期文物,长36.6厘米,宽9.6厘米,厚4厘米,呈“V”形,石质坚硬,器体扁平。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汉魏时期的挹娄“有五谷、牛、马、麻布”。石犁作为翻土使用的工具,为证明挹娄人种植五谷与麻提供了生产工具的实物依据。汉魏时期侈口深腹罐与隋唐时期黑水靺鞨盘口罐、附加堆纹陶罐虽未发现完整器物,但作为波尔采—蜿蜒河文化的侈口深腹罐在萝北县名山镇多有发现,皆为侈口,颈部微束,小平底,上部与腹部皆饰不同类型纹饰。同样,作为同仁一期文化的盘口罐与附加堆纹陶罐在萝北县团结镇、萝北县名山镇、萝北县共青农场也多有发现。盘口罐皆为手制,盘状口沿,部分重唇,高束颈,鼓腹,小平底。附加堆纹陶罐也多为侈口、鼓腹、唇下饰附加堆纹、器身饰不同类型的纹饰。此前,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萝北县名山镇发现的侈口深腹罐与附加堆纹陶罐的器形进行分析,并对比纹饰,推断附加堆纹陶罐很可能是由波尔采—蜿蜒河文化中的侈口深腹罐演变发展而成。而在小泥河遗址则属首次在同一处遗址发现汉魏时期挹娄族属与隋唐时期靺鞨族属的典型代表器物,充分论证了小泥河遗址历代先民的变迁与发展,同时更有力地论证了波尔采—蜿蜒河文化与同仁一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纽带作用。辽金时期黑釉陶罐,高35.6厘米,口径14.6厘米,腹径96厘米,底径14.6厘米。口沿有唇,束颈,鼓腹,器身施黑釉,足底无釉露胎,仅口沿小部略有残缺。小泥河遗址作为临水而居的生活遗址,居民必须要有汲水、存水、贮存的生活用具,因此,黑釉陶罐不仅代表了渔猎民族生活的需求,也更体现了辽金时期陶器工艺水平的成熟。马掌是马、骡等装钉在蹄上的铁制蹄形物,小泥河遗址发现马掌初步认定在辽金时期,该地区可能地处交通要道,同时也证明了辽金时期在东北地区铁器的成熟。清代砖块腐蚀严重,可初步推论该地区在清代可能曾筑有建筑设施,这为小泥河遗址历史断代进一步延长了历史跨度。2 总评作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小泥河遗址虽未曾进行过考古发掘,但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工作人员近些年利用修路对其开展地表采集,已发现上可追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文物。这一系列的文物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典型器物,代表了渔猎文明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与此同时,遗址内保存完好的、大小不同的穴居坑,也可能是进一步研究萝北历史乃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信息,《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汉魏时期的挹娄人“人多勇力,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后汉书·东夷列传》也记载其“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魏书·卷一百·列传第八十八》亦记载南北朝时期勿吉人的穴居坑“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似形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也同样记载勿吉“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其国无牛,有马,车则步推,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穄,菜则有葵。水气碱,生盐于木皮之上,亦有盐池。其畜多猎,无羊。嚼米为酒,饮之亦醉”。同时《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北狄》也记载黑水靺鞨“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因此,通过在小泥河遗址发现一系列文物及对穴居坑进行研究后,可证明小泥河遗址代表了古代东北亚民族的文化面貌。该遗址现今保存较为完好,历史跨度极大,可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类型的典型器物,在黑龙江省内较为罕见。如果将来在小泥河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将对研究萝北地区文化族属、传承乃至东北亚古代民族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120/510.html



上一篇:博物馆文物陈列中要多措施加强文物保护
下一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宁波产石材雕造文物遗存探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