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南海一号沉船—解读南宋海洋贸易的重要宝库(3)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3 南宋 银铤长11.3、宽7.8、厚1.7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银铤主要出现在唐、宋、金时期。宋代白银的使用,数额和范围都有

图13 南宋 银铤长11.3、宽7.8、厚1.7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银铤主要出现在唐、宋、金时期。宋代白银的使用,数额和范围都有显著增加。白银被应用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民间馈赠、贿赂、借贷等,也常常用银。购买宅邸、田园和珠玉珍奇等大额支付,也是白银使用的重要用途。此银铤中央印“杭四二郎”“重贰拾伍两”字。

图15 南宋 铜钱一批(一组37件)“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

面对这艘满载船货的大型巨舶,我们不由得赞叹宋代的造船航海水平之高超。吴自牧《梦粱录》谓:“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南海一号”沉船残长22.15米,最大宽度9.9米,分布轮廓面积约179.15平方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是目前所见舱数最多者,甚至超过元初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所说“若干最大船舶有最大舱十三所”的标准。宋代,海员能熟练掌握信风规律,罗盘导航,还掌握了阿拉伯人发明的“牵星术”、深水探测技术,并编制详细的海道图。纵使如此,船终归沉没,而“南海一号”的打捞、发掘和保护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守护水下文化遗产的智慧。在国家的支持下,“南海一号”沉船利用的是整体打捞,即把沉船、船载文物以及沉船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定的钢结构箱体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并迁移到可人为控制的新环境中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和保护。“南海一号”有诸多世界之最:世界首创的沉箱法整体打捞技术、集多种功能和复杂工艺于一体的巨型钢沉井设计技术、水下30米的钢底托梁穿引技术、沉井定位技术和下沉过程监测技术、确保沉船原始环境不发生变化的保泥、保水技术、沉船保存环境的构建与维持技术。所有这些,无不彰显着祖国的繁荣强大和文博人、打捞专业人员等各行各业工作者鞠躬尽瘁的工匠精神。

图16 南宋 朱砂(一组4件)“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

“南海一号”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水下文化遗产,为中国海外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技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南海一号”沉船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正在进行,新发现、新课题层出不穷,相信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5月18日至8月25日,“大海道—‘南海一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出400余件“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这批文物涵盖了从1987年第一批调查发现搜集的代表性器物到2019年最新发现的成果。展品类别涵盖了陶瓷器、金属器、碑拓、自然标本等。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南宋中兴—“南海一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一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一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卅载寻踪—“南海一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宋金项饰(图1),也将在展览中呈现。“南海一号”沉船沉没于广东上川岛西南方向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经过20年的调查及相关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持续进行。“南海一号”沉船,船体保存情况良好,船货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其中不乏异域风格浓郁的产品。现已发掘出水的器物逾14万件。专家通过比对船载金页和银铤的铭文,比对船载的景德镇窑、磁灶窑瓷器及相关窑址、墓葬、沉船材料,指出“南海一号”沉船是南宋中晚期,约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沉船。根据“南海一号”沉船及船货的特点,初步推断是从福建泉州港始发。“南海一号”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载这么大量的货物,并非孤例。中国进入南宋时期,受北方的金国掠夺而需缴纳大量岁币,政府开支日益增大。因此王朝统治者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经营海外贸易。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市舶司设立,从政治上确立了泉州在对外贸易的地位。到了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泉州港的地位一度上升,成为最大的港口。“南海一号”就从泉州扬帆出海,不幸的是,尚未远航,便已沉没。图1 南宋 金项饰长172厘米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广东省博物馆藏金项饰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截面呈方形。带钩长条形,中间隆起,并饰璎珞纹,其中一端有五个小圆环,可以用来调节松紧。金颈饰具有阿拉伯风格,有可能为船主或船员所用。图2 南宋 龙泉窑青釉内出筋葵口碗高5.7、口径12.6、底径5.3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图3 南宋 景德镇青白釉印花宽折沿花口盘高3.9、口径18.1、底径5.1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图4 南宋 德化窑青白釉印牡丹纹六棱带盖执壶高26.6、口径6.7、底径7.6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图6 南宋 德化窑青白釉印花花卉纹军持高12、口径5.9、底径6.1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图7 南宋 铜镜直径9、柄长7.8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图5 南宋 磁灶窑绿釉印花卉纹折沿菱口碟直径10.2、底径5.6、高2.6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这种菱口碟的造型受粟特金银器的影响。粟特金银器常在器壁上锤揲出凸凹起伏的瓣状纹,使得器身表面起伏变化,立体感强。宋代频繁的商贸往来,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相互间的传播与交流,使得宋代瓷器造型呈现出极具传统又赋创新的特点。“南海一号”出水货物,展现了南宋中国热销海外的商品。装载的货物量大,类别丰富。船载有10余万件的器物,船货的大宗是陶瓷器,还有金属器及金属货币、金银首饰、漆木器、朱砂等。10余万件船货的包装方式特别讲究,沉船遗址船货包装方式清晰可见,由之可感受到货物的庞大数量和古人包装货物的智慧。据《宋史》《诸蕃志》等史料记载,中国商人行贩于东南亚一带,行销货品最多者为瓷器。这一时期,中国外销瓷极为繁盛,在海外也出土了大量中国外销的瓷器。南宋时期,北方几个制瓷中心因战争破坏和工匠大批南迁而衰落,南方制瓷业蓬勃发展。华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泉州、广州、福州、明州等贸易口岸,出现了一大批以外销为主的窑场,“南海一号”出水的大部分陶瓷器均来自于这些窑口,如浙江龙泉窑(图2)、江西景德镇窑(图3)、福建德化窑(图4)、福建磁灶窑(图5)等。他们是纯净典雅的单色釉瓷器;除了传统器型,还有异域风格的器型。比如军持(图6),最初是佛教僧人使用的贮水器,后来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军持成为伊斯兰教徒使用的器具而大为兴盛。宋代开始,军持成为了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器型之一。出水瓷器的装饰方法以胎装饰为主,在胎上刻划或印花,花纹舒朗俊美。墨书瓷器也是一大特色,在“南海一号”出土的遗物中,个别瓷器底部楷体、行书、草书等书写文字。用墨书瓷器虽然是较少部分,但是墨书传递的信息对于船货管理、船员构成和陶瓷贸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初步解读出土的墨书,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八类,分别为:姓名类、“直”字类、“纲”字类、器物用途、地名、花押、符号类等。金属器是仅次于瓷器的大宗出水器物,他们的类别较为丰富,有金、银、铜(图7)、铁、锡(图8)、铅、锌等。在古代海外贸易中,金属原材料或金属制品是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用以制作武器或农具;同时,金属也是上佳的压舱物。有宋一代,禁止私存铜器、禁止私造铜器、禁止铜器交易。铜铁器在船上却数量不少,反映了海外有巨大需求,商船为了利润铤而走险。如船上出水的铁器坯件,据专家推测,是铁器半成品,呈弯刀形,一侧厚一侧薄,尖部锐利,明显具有刀身特征,适合再次锻打。铁器坯件的数量较大,30多个铁条用竹篾绑缚成捆,两捆用竹篾绑缚为一组,铁器坯件捆、组之间垫草席、竹席等编织物,整齐码放船上,故不排除是运送到目的地后作为刀具使用。铜环是本船铜器的大宗,数量多,且不适合佩戴,故也可能是作为源材料外销到国外的。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富者以银为盘置之,贫者以锡为之。”船载有的锡器,特别是一些锡珠,锡盘、锡碗,反映了锡在宋代的普遍使用和销售。“南海一号”沉船还发现有为数不多的金器,他们光艳夺目,风格独特,制作精巧,不由得令人惊叹。器型有腰带、项链(图9)、戒指、手镯(图10、图11)、耳环(图12)、缠钏等六类。金器风格独特,主要有阿拉伯风格、宋地风格和辽地风格,雕工精巧,无不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手艺。图8 南宋 锡牌饰(一组2件)6.5×7厘米 6.5×6.5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锡牌饰为整块锡片裁剪成型,花纹为錾刻花卉纹。牌饰上端均匀分布三个纽,纽由上端长条锡片回折后制成。图9 南宋 金项链通长32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金项链由3条金链、2块犀角形牌饰、5连扣环链、3条流苏坠饰组成。3个挂饰分别为桃坠饰、桃心牌饰。此种平面片状的桃心挂饰受辽地风格影响。图10 南宋 金花卉纹带插销镯周长18.5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金镯由金片锤揲而成,通体装饰花纹,收口处左右设置插销,起固定作用。金镯属于比较典型的宋地风格。图11 南宋 镶宝石空心金镯周长30.7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金镯由镯体和镯口焊接的两个相对的镶宝石十四面体金珠组成。镯体为一次成型,推测为筑模浇铸而成,镯体为空心圆柱形,两端金珠为两个十四面体金珠加焊4个宝石底座组成。金镯通体可分为七组纹饰。图12 南宋 细丝圆圈形金耳环(一组2件)直径2.5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该器物为金丝圈成的一对耳环,耳环上穿有14面体金珠,金珠为正方体八角各切割去一个三角立方体形成,工艺精细、造型美观。金珠两面穿直径约1毫米孔,可插入金丝。插入后间不容发,起到固定作用。金耳环具有阿拉伯风格。图14 南宋 金叶长9.2厘米、宽2.9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金叶子为大宗商品交易时交割用的大额面值货币,上面有铺主名、地址、成色印记,以行业信用作为保证。贸易离不开货币,宋代张方平《乐全集》中记载,“钱本中国宝货,近乃与四夷共用”。从“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钱来看,其品种有银质货币(图13)、金质货币(图14)和铜钱(图15)几大类。截至2016年1月,“南海一号”共出水铜钱约枚。铜钱最早的是东汉“货泉”,最晚为南宋孝宗时期的乾道元宝(1165~1173),这是确定沉船年代上限的重要依据。其他货物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漆器及朱砂(图16)。“南海一号”沉船共出水漆器66件,有一色漆器和雕饰漆器,器型有漆碟、漆盒、漆盘、漆勺、漆簪等。其中装载金器的漆盒,昭示着金器主人的不凡身份和高贵地位。朱砂为双向贸易品种,进出口都有。“南海一号”沉船已出水朱砂20公斤。古人用朱砂入药,也可以用于抄写经书、画符;把朱砂撒入墓葬,用于辟邪。万里行舟,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在漫长而艰险的航行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南海一号”沉船丰富的船员生活用品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它们为我们拼凑出800多年前的这个“流动的小型社会”。民以食为天,船员发展出一套适合远洋需要的“餐单”。由于海上航行时间较长,船上一般需储备大量酒水、粮食、水果、坚果,豢养牲畜,或捕获野生动物,或靠岸后补充物资,确保航行食物的供应。船上发现的水果残骸有:梅核、槟榔果核、橄榄核、枣核、滇刺枣核、南酸枣核、葡萄籽、荔枝核。坚果有:锥栗、银杏、香榧子、松子;粮食作物有:稻谷壳、冬瓜子、花椒籽、胡椒籽。装载食物的容器,也五花八门,独具特色,有铜碗、锡杯、锡壶、茶盏等。单调的航海,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的生活,船上还发现有端砚、铜镜、水晶坠饰、铜盘等生活器具。船上出水了观音等小饰件,体现船员祈求海上航行顺利平安的愿望。“南海一号”考古队孙键队长称“南海一号”完整展示了宋代社会,这以说法实不为过。图13 南宋 银铤长11.3、宽7.8、厚1.7厘米“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银铤主要出现在唐、宋、金时期。宋代白银的使用,数额和范围都有显著增加。白银被应用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民间馈赠、贿赂、借贷等,也常常用银。购买宅邸、田园和珠玉珍奇等大额支付,也是白银使用的重要用途。此银铤中央印“杭四二郎”“重贰拾伍两”字。图15 南宋 铜钱一批(一组37件)“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面对这艘满载船货的大型巨舶,我们不由得赞叹宋代的造船航海水平之高超。吴自牧《梦粱录》谓:“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南海一号”沉船残长22.15米,最大宽度9.9米,分布轮廓面积约179.15平方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是目前所见舱数最多者,甚至超过元初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所说“若干最大船舶有最大舱十三所”的标准。宋代,海员能熟练掌握信风规律,罗盘导航,还掌握了阿拉伯人发明的“牵星术”、深水探测技术,并编制详细的海道图。纵使如此,船终归沉没,而“南海一号”的打捞、发掘和保护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守护水下文化遗产的智慧。在国家的支持下,“南海一号”沉船利用的是整体打捞,即把沉船、船载文物以及沉船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定的钢结构箱体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并迁移到可人为控制的新环境中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和保护。“南海一号”有诸多世界之最:世界首创的沉箱法整体打捞技术、集多种功能和复杂工艺于一体的巨型钢沉井设计技术、水下30米的钢底托梁穿引技术、沉井定位技术和下沉过程监测技术、确保沉船原始环境不发生变化的保泥、保水技术、沉船保存环境的构建与维持技术。所有这些,无不彰显着祖国的繁荣强大和文博人、打捞专业人员等各行各业工作者鞠躬尽瘁的工匠精神。图16 南宋 朱砂(一组4件)“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南海一号”考古队提供“南海一号”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水下文化遗产,为中国海外贸易史、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技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南海一号”沉船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正在进行,新发现、新课题层出不穷,相信将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205/514.html



上一篇:从出水文物讲述海上贸易故事
下一篇:让韩城文物“活”起来 ——浅谈文物保护利用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