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水印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在美国召开第16届年会,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并将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中国人均GDP419美元,许多人尚需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极少

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在美国召开第16届年会,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并将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中国人均GDP419美元,许多人尚需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极少有人关注这一特殊的遗产类型。此后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至2009年人均GDP迅速增至3711美元(江苏省已超6400美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也逐渐深入人心,政府和学界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开始关注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开始倡导文化民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希望将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成果融入发展过程中的美好生活。 “文化景观”特指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的文化遗存,在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创造出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其主要类型包括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在主动的保护过程中,要认真把握文化景观遗产所必备的三个要素:一是要具有文化内涵,即人类在自然中创造的文化遗存,能反映人类历史及审美发展的重要过程并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是人的内心世界对现实的共鸣;二是要有景观要素,中国传统观念往往将自然或模仿自然的山岳大川、园林等称为“景观”,而文化景观遗产则强调文化遗产中有自然景观价值,或有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人文价值,从而产生大于两者之和的价值,它能超常规地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类的心灵;三是要有遗产价值,即必须具备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并是经过时间的淘选遗留下来的。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之于中国,体现在2010年4月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的主题上,代表们关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并通过了符合现实状态的《无锡倡议》;关注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立法、规划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普及,强调将有潜力的人类创造成果遴选为未来的文化景观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之于江苏,体现在人们发现江苏重要且美丽的文化遗产,诸如私家园林、名山寺观、陵寝建筑、水利农耕,以及极富韵味特色的江南小镇古村,似均可列入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范畴,是江苏人文和旅游的重要资源。 保护文化景观遗产有助于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综合价值。尤为重要的是,作为先辈们结合自然、融合自然所创造的杰作,文化景观遗产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生活记忆,并让其享受前人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的生活环境。因此,积极保护文化景观遗产的地域文明特征,让保护成果融入社区乡村的美好生活是当今的重任。未来的与文化景观遗产相关的休闲旅游,将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之首选。但目前我国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还有别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明显存在认识不全面、研究不深入、评价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我们对文化景观遗产的认识应走出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的局限;从死的和孤立的“点”,走向活的和关联的“文化景观”;从片面的、不平衡的封建帝王和贵族壮丽辉煌的遗产,走向更全面的、反映中国文明历程中独特的人民与土地关系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正在担负起保护和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传承和塑造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认同和参与,缺一不可。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324/612.html



上一篇:在故宫修文物
下一篇:卷首语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