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师心造化一气贯入眼山川尽雄奇李德仁先生访谈(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先生看来,学艺是求道,能切入自家心性,用于日常之中,则是证道,更为切要。血气方刚之年,云游天下,打坐参禅,意图明心见性,是证道;中年之

在先生看来,学艺是求道,能切入自家心性,用于日常之中,则是证道,更为切要。血气方刚之年,云游天下,打坐参禅,意图明心见性,是证道;中年之后,博览群书,静夜披卷,与古人对谈,因世变彷徨,也是证道;阐发道论,用于书画鉴定,裨益世人,是证道;尊师重教,一丝不苟,恪守师生之礼,更是证道。先生转益多师,往往以传统拜师之礼,对老师敬重有加。侍坐时毕恭毕敬,起居处问暖询寒,在世时有事服劳,去世后执绋送丧。先生曾有“五敬二备三必行”之语,用于师生之际。所谓“五敬”,乃学问敬自然、行为敬法规、勤谨敬专业、恭谦敬师长、慈严敬学子。能守古礼,更通人情,用情之深,使人感慨。人生皆有天命,遭逢各有不同。所以千差万别,在于心志暗明。先生既以求道为志,以证道为心,道之所在,能包容天地,可蕴涵古今,虽至大无外,却须臾不离本心,造次皆在己身。能明其理,能用其势,可修心润身,可溉泽苍生。惟其如此,乃成其大。惟其如此,乃见其真。

张:李老师,您就是太原人?

李:不是,我祖籍榆次六堡村。堡子原有围墙,后来拆除了。人口增多,分为南北二堡。我们李氏是北堡大姓。人口番衍,遍布各地。关于我们家乡六堡,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刘知远诸宫调》中还有记载。

张:那是金代的平水刻本,也是南戏《白兔记》的前身。

李:那个本子在黑水城被俄国探险队淘走之后,1958年才归还中国。里边就提到六堡。刘知远的父亲是晋北应州军官,父亲死后,母亲改嫁到六堡慕容家,刘知远也改姓慕容。六堡离太原很近,地方也很富庶,刘知远在那里学了一身本领。五代战乱之世,他决定出去打天下,建功立业。离开六堡,经过楊盘村到鸣李。鸣李那时叫李家庄,是个交通要道。在那里他路见不平,把几个欺压良善的地痞流氓打跑了。村人感谢不已,村里的太公把他请到家里,当面致谢。一看刘知远人长得精干,又胸怀大志,见他还没成家,就把自己的闺女李三娘嫁给他了。后来刘知远投军,做了石敬瑭的干儿子,建立后汉王朝,又改回原来的姓氏。

▲ 创作大幅山水,1992年

▲ 与宋光华先生合影

张:您祖上是干什么的?

李:我家原来也世代经商,耕读传家,有粮行、绸缎庄、布匹店、茶庄。榆次城里有房产。在我祖父手里,因为他喜欢搞书画,祖业荒废,经营的粮行本来往内外蒙、东北贩运粮食,也没兴趣弄了,亏空就越来越大。祖父年纪大了,家境已经大不如前,搬到榆次小东门外居住。他开始后悔年轻时浪荡,说画画不是个好营生,不准后人再搞这一行。后来,因为遭了水灾,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张:那是啥时候?

李:民国初年。水灾之后,我们家境就困难了。我父亲也没好好念成书,就去晋华纺织厂学工。还梦想着恢复祖业。他很聪明,也能下苦,很快就成了榆次一流的纺织工,好多厂子都争着聘,工资也比较高。积攒了些钱,他就在东营村买了十几亩地,那里是他母亲的娘家,离城也近,农闲时去上工也方便。解放以后,因为他自己种地还出去打工,就被评为下中农,顺利过关。要是只种地不去打工,那就是中农了。

张:如果定为中农,招工、提干、参军,都要受影响。

李:我父亲学手艺时,也练武,磕胳膊一块儿的准也磕不过他,练的就是形意拳。后来他发现练武赚不下钱,伺候别人往往就是当打手,看家护院,名声不好,就不练了。他有个大师兄名叫张光龙,太原呼延村人,拳练得好,厉害,还是地下党员,在榆次搞工人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候,是山西十三个工会的总代表,办公地点曾在太原的海子边,和周恩来还认识。他经常演讲,讲阶级斗争,讲贫富差距,说工厂一年能赚十几万现大洋,工人每月工资才两块半,所有工人一年的工资还不到三万,钱全让资本家赚去了。这不公平,是剥削,只有斗争才能拿回血汗钱。工人当然喜欢听这样的话,就开始闹罢工,要求加工资。刚开始资本家不理,后来见罢工损失太大,才答应谈判。最后工资涨到四块。没过多久,工人又提出要求,这回资本家不答应了,说你们不干就走,我再找人来干。工人不走,还和新来的工人打起来,说他们是工贼,双方冲突,就成了流血事件。有一段时间,工厂大门上经常挂着尸体。警察来了,开了枪,工人针锋相对,也四处搞枪,冲突升级。阎锡山派了部队来榆次,工人打不过,拉到山上打游击,就开始了武装斗争。后来,这位大师兄就失踪没联系了,估计是牺牲了。但是,榆次一带的阶级斗争也就这么闹起来了。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506/666.html



上一篇: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探析
下一篇:人髌下脂肪垫干细胞的鉴定及成软骨分化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