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师心造化一气贯入眼山川尽雄奇李德仁先生访谈(6)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与徐邦达先生合影 张:阎锡山说他的哲学是“中的哲学”,有人建议他加个“唯”字,他不同意,说一旦变成“唯中”,又有排他性,偏执一端了。

▲ 与徐邦达先生合影

张:阎锡山说他的哲学是“中的哲学”,有人建议他加个“唯”字,他不同意,说一旦变成“唯中”,又有排他性,偏执一端了。

李:隋唐之际,山西河津出了个圣人王通,号文中子,写了一本《中论》,教出一大批文韬武略的弟子,像房玄龄、魏征。他也讲中庸,却是兼容儒家、道家,能修道,能证道,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大智慧。现在做学问的毛病,一个是餖饤之学,读死书,钻牛角;一个就是割裂分解,不能贯通,大家各搞一块,没有对一体之学的追求。这样的支离破碎,又怎么能将读书学问变成修道证道呢?近人受西学影响,西方英文各学科各有单词很多,其他学科的人根本不认识,怎能贯通?中文则不然,各学科内容都是用同样几千汉字表达,互相都能看懂。所以中国人才能有一体之学。

张:古人说文以载道,传世的好文章一要呕心沥血,也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对人心有所裨益,这大概就是道?

李:提倡文以载道,正说明文章并不是都能载道。一般的文章浮皮潦草,靠笑话鬼话逗人,卖弄小聪明小情趣,没啥价值。好文章都是能看到本质,揭示规律的,能说到根子上,触及灵魂,再加上些文辞上的技巧,才有可能成为经典,流传后世。大家公认有两类高端作品价值永恒,一个是哲学,一个是艺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有“道”,哲学是文以载道,艺术是画以载道。

张:画以载道?如何体现呢?

李:就从鉴定字画来说,它的最高层次是以“道”鉴画。一般人鉴定字画,不外乎看构图、形象、线条、字体,这都是刚入门的浅层功夫,我称之为经验鉴定法。再高一层,就是以大家公认的真迹作为标准来比较对照,赝品肯定不一致,我称之为标准对照法;最高层次是看风格,看文化内涵和作者及时代是否符合,我称之为文化学鉴定法。三个层次,三位一体,依次升高。其中,文化鉴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以道鉴画”。比如说你看傅山的真迹,表面看不过是件书画作品,但里边却体现了他全部的修养,他对哲学领悟的水平,以及修道的水平。傅山是很有道行的,功夫很深。大画家、大书法家都能进入“道”的领悟层次,但每个人领悟的情况不同,深浅有异,流派也不一样。比如说,八大山人、石涛都是修道之人,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一个属于江西的曹洞宗,一个属于河北的临济宗,派别不同,修道的方法不同,领悟也就不一样。这样的差别在他们的真迹中表现得活灵活现。过去搞鉴定的老前辈经常说鉴定要注意“形似神不似”,外形很像,但精神意味不像,所以判断是伪造的。意味这个词很含糊,跟精神、文化修养、哲学领悟极有关。临摹齐白石、张大千的人很多,笔法也完全相同,但因为修为达不到人家的境界,仍然一眼能看出来。谢稚柳先生讲鉴定字画要“望气”,通过观其气势气象来鉴定真伪。有道理,但不全面。我提出要“以道鉴画”,“道”是“理”和“气”的统一。不仅要看“气”,还要看“理”,就是规律、法子、本质的东西。气势不对固然是假,用笔的规律不对也肯定不真。必须“理”到“气”也到,而且必须自然而然统一起来,一笔之间,既有理又有气,混为一体,不脱节,才是真品。低劣的伪品,则是背道的。高仿的作品又与真迹其道不符。

张:道可道,非常道。之所以如此,或许就是因为道中包含阴阳,有实有虚,有心有物,既是客观又是主观,随时而变的缘故吧?

李:没错,道既存在于客观,也存在于主观。任何人的心灵、精神都由“道”构成,世界上的一切也是如此,道是世界的本源。尽管如此,并不见得人人能领悟、知觉。就像胃是你的,但你知道你的胃是甚样子的?有时难受了,咋难受你也不知道,还得让别人给你检查去。道也一样。随处都在,甚至就在你的身上,但你未必能认识它,领悟它。

张:《周易》说伏羲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李:“身”是自己,也是内心体验,也是“道”的体现。看一幅山水,这是外在事物,然后形成自己的体认,由外而内,内外贯通,这个天地间的“道”就和你的身体中的道合一了,你便悟道了。

张:所以孔子才强调“道不远人”?

李:对!道不远人。但是,不同的人,身上的“道”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也有变化。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个发展变化本身,也是道的一个部分。道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比如说,你的身体是道构成的,10岁时是一个样子,有一种心态,30岁时又是一个样子,另有一种心态,不一样,也不能一样。变易是永恒,不变反而奇怪。如此变动不居,又该如何认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天人合一。“人”指的是自己的精神主体,天指的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二者合一,才能有内有外,内外交融。怎么才算合一?天与人内在核心相一致就是合一,不能拘泥于外相。要不人和楼房怎么合一?和山水怎么合一?贴在上头,还是趴在上头?是内在的根本核心上一致。内外交汇有个点,这个点就是“道”。天人合一,就是今天我的主体精神和外在客观世界找到一个交汇点,那今天我就是合一的。20年以后呢,交汇点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了,要与时俱进。同理,宋人有宋人的交汇点,明人有明人的交汇点,张三和李四交汇的不是一个点。它既是统一的,又不完全相同。人人都能领悟,人人领悟不同,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莫不如此,书画当然也不例外。如此以道鉴画便能深刻把握各家的不同,找出他们真伪的微妙区别来。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506/666.html



上一篇: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探析
下一篇:人髌下脂肪垫干细胞的鉴定及成软骨分化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