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物鉴定,这招最狠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很多人模仿古玩鉴定的传统鉴定方法, 就是按照每一品种的古玩所具有的特征总结出的许多道道, 或是通过对某些特征细节总结出一些招数, 按照这些说道和招数作为真伪的判别。

很多人模仿古玩鉴定的传统鉴定方法,

就是按照每一品种的古玩所具有的特征总结出的许多道道,

或是通过对某些特征细节总结出一些招数,

按照这些说道和招数作为真伪的判别。

其实,这是一个很低层次的鉴定方法,当今这么多人买古玩上当。

从根儿上讲,很大程度是这种方式造成的,可惜这种方式当今还是主流,几乎大家都如此,还在流行。

当你走进拍卖预展厅的时候,经常有“专家”装模作样的假行家,

穿着入时、摆着“谱”拿着“劲儿”的人,好像有多大学问,

带着手电筒、显微镜、放大镜等,抱着一个器物翻来覆去的又照又看。

可以从观看拍品的举止就能大概判别出来其鉴赏的能力,看着就觉得好笑。

他们手里抱着的东西本来就非常开门,老远就看出来了,真不明白他们还在那儿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看个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介绍文物鉴赏类的好书太少,回忆起来,关于文物鉴定的书籍明代曹昭(明仲)著有一本《格古要论》,

民国期间,赵汝珍所著的一本《古玩指南》。

这本书原本并没有真正的学术地位,更谈不上严谨,

因为多年来一直没有相应的入门古玩专业图书的原因,致使此书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70多年来不断有出版社不断再版发行。

初入门学习古玩的人可以读读此书,但对书中的各种“招数”还是要谨慎对待。

而王世襄先生他只需要看一眼,就“一眼明”,心里就明白了,

从侧面看,他人“一打愣”一愣深,像打了个激灵似的就看清楚了。

为什么这样呢?

其实,自古对这种鉴定就有一种叫法:“望气”。

所谓的“气”就是“气韵”,实际上它是透过看被鉴定器物本身,看到它背后的精神世界,气韵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

此种鉴定的方法实际上才是最本质最精准的,把握住的是整体的气息。

所以“望气”才是鉴定的正道。

对于“望气”王世襄先生在《锦灰三堆》中有一篇论文做了专门讲述。

在这篇文章中他很谦虚、客气,但讲到了问题的实质。

那篇文章初读起来似很简单,但实际却不简单,是一篇值得慢慢品味、体会的文章。

王世襄先生在他见过的器物中,对其中的90%根本就不吭声,没表情,不置可否。

不用说了,这样东西根本都犯不上废话。

应特别说明,他看了不吭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新的或是假的,但肯定是不够艺术品的标准。

在王先生眼里,艺术水准第一位,艺术品不分新老,不分时代。

凡是看见艺术水准不高的甭管年代月多老他都没有表情,不吭声。

如果他看上一件不错的,他标准的肯定语就是:“嘿,好”这么两个字。

如果若是特别打动人的、是不得了的绝品,则加两个字“嘿、嘿,真好!”若这件器物是古物则再加上一个断代,如“够元(代),够明(代)”。

古玩界历来有这样的说法:玩古玩没有不打眼的,没有不上当的。

可是这么多年来,在王先生看过的不计其数的器物中,还没有发现王先生看错东西上了当的事。

他的图书中著录了那么多藏品,在社会上出版发行了这么多年,也没听到有谁说某件东西整个儿是个“瞎活儿”。

透过物质的表面现象深入本质的“望气”境界,当然是古玩鉴赏的最高层次,绝非人人能做到,客观地说,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几个人能真做到。

王先生能行,是因为底蕴深厚。

他从小涉猎中国文化,首先研究中国书法和绘画,气韵和精神在书法和绘画上的反映最为鲜明。

在此基础上,他又研究青铜器、漆器、佛像、造像、乐器、竹刻、家具,融会贯通,

捕捉到了这些器物间内在相应的联系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找到历史脉络,因此能站在高端,

不是着眼具象,而是放眼宏观,对各类艺术品和鉴定品加以审视判断,

透过器物的表象看到时代特质和艺术水准两个本质。

所以,从宏观而言鉴物,还得靠“望气”。

气韵和器型是时代的反映,人脱离不了时代的大背景,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0/0915/436.html



上一篇:康熙墨地素三彩之鉴赏|稀如晨星墨地素三彩,
下一篇:「文物鉴赏」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后梁钱币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