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妇好墓出土后,专家用文物判断出她的容貌,还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商代妇好墓的出土,揭开了商王朝一位传奇女子的神秘面纱,同时也为我国考古事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他曾为商王朝的繁荣,建立了不世功勋。可是妇

商代妇好墓的出土,揭开了商王朝一位传奇女子的神秘面纱,同时也为我国考古事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他曾为商王朝的繁荣,建立了不世功勋。可是妇好本人究竟长什么样?她是否如传说般那样婀娜多姿又倾国倾城呢?考古专家们又会根据文物给出怎样的答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28年时,考古专家们曾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附近,偶然发现了一座商代时期的建筑遗址,经过细致的勘验,专家们确定此处正是商王朝的都城遗迹,故此将之称为“殷墟”。
时间来到了1976年,此时殷墟遗址依然处于发掘研究中,可就是在此期间,考古专家们又在殷墟宫殿宗庙丙组基址西南处,再次挖掘出一座王族墓葬。从墓上所建宗庙祠堂来看,该墓葬墓主人应该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妇好墓总面积并不大,该墓葬南北长5.6米、东西宽为4米、深度为5米,属于商代王族墓葬中的小型墓葬。可即便如此,妇好墓中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石器等等,可见妇好本人当时的地位应该非常高,并且其本人很受商王武丁的喜爱。

在众多出土的精美文物中,有两种文物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它们分别是两件青铜钺与一件跪坐玉人。经过缜密的分析,专家们最终认定,两种文物都与妇好本人有直接关系,两把青铜钺是妇好本人的武器,而跪坐玉人则是妇好本人的玉石雕像。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而武丁之所以会如此重视妇好,正是由于其为自己解决了不少烦恼。妇好在世之时,曾带兵征战四方,先后灭掉了鬼方、羌方,以及土方等异族,为商王朝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了解了妇好所有的事迹之后,考古专家们便对妇好的容貌与身材产生了兴趣,并试图对此进行推断。

首先是妇好本人的容貌,民间传言,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其容颜必然是倾国倾城。可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妇好跪坐玉人也许会揭开最后的秘密。
妇好跪坐玉人像整体呈黄褐色,材质为上好的和田玉。从玉人面部特征来看,其形象为细眉大眼,鼻翼略宽且嘴部较小,耳朵部位略微呈方形,面部表情严肃冷峻,仿佛是在陷入深深的沉思中。很明显,玉人作为妇好形象的缩影,其面部特征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并且以现代人眼光来看,她的长相应该很一般,只能勉强说是不丑,至于“倾国倾城”,只不过是民间百姓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关于妇好身材的猜想,考古专家们还是综合参考了两把青铜钺与跪坐玉人的特征。从跪坐玉人的外表来看,其身体部分呈跪坐姿势,双手自然垂于膝盖之上,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跪坐玉人的腰部左侧位置,还插着一杆端部呈卷云状宽柄器物。专家认为,这根奇怪的宽柄器物,其实是商代时期一种可以携带的铲状武器。

根据铲状武器的还原状态来看,其长度约为80厘米,如果按照该比例进行换算,那么妇好的身高应该在1.75米左右,如此身高,即便是到了现代,恐怕也是诸多女性中的佼佼者吧!除此之外,妇好墓中出土的两把青铜钺,每把重量都超过10公斤,也就是20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位女性每只手拎着20斤的青铜钺,依然能够英勇杀敌,其身体肯定非常健壮,这与我们前面的推测不谋而合。

虽然最终的推测结果令人有些失望,妇好并未成为“色艺双绝”的俏佳人,而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女将军。商王武丁并没有看错这位夫人,毕竟美貌不能代表什么,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正是如妇好这样,可以为国家征战的女将军。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1/0208/521.html



上一篇:走进死胡同的文物鉴定,未来方向在哪里?
下一篇:6岁开始鉴定文物,21岁靠捡漏文物身价上亿,学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