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物鉴定与鉴赏》栏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数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收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征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刊物[05/29]
浅谈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以杨氏民宅为例(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3)瓦屋面部分:对屋面瓦及屋脊构件全部进行拆除,为保证屋面拆除后室内免遭雨水侵蚀,做好屋面防护并采用分段拆除施工,瓦面拆除时为避免底瓦
(3)瓦屋面部分:对屋面瓦及屋脊构件全部进行拆除,为保证屋面拆除后室内免遭雨水侵蚀,做好屋面防护并采用分段拆除施工,瓦面拆除时为避免底瓦被踩折,从檐口向上开始,先揭几垄盖瓦,随后从下至上再揭底瓦,然后从一侧开始盖瓦与底瓦互相拆卸,瓦面拆除后用摇篮运至地面,将瓦上泥灰清理干净后,能继续使用的瓦片集中分类码放备用,补配的瓦件需采用同类型手工小青瓦,铺瓦时按照瓦垄位置由檐口向上,先抹灰铺底瓦再铺盖瓦,铺盖瓦时下面灰浆要填充密实同时不能外溢,上下瓦的搭接为瓦长的2/3,每天完工后,需认真清理瓦面灰浆,保持瓦面整洁;对拆除的脊饰构件,进行分类编号,同时按原工艺对断裂灰脊进行修复,参照现存图案,用灰塑勾勒线条并在灰脊上镶嵌补贴颜色各异的碎瓷片;对糟朽缺损木基层构件按照原规格尺寸、样式进行加固、修复或更换处理,对采购进场木材需进行防火、防腐处理,同时确保屋架、柱和梁枋等主要承重木构件选用一等柏木,大木构件含水率≤25%,不得有裂缝、蛀孔和腐朽等。
(4)地面部分:检查石板墁地的残损情况,对表面轻微风化的石板,用人工进行表面清理并按照原有留存质感进行锤敲打磨,既清除风化剥落的石层,又保留石板原有历史韵味;采购本地红砂石地板,对表面风化严重、缺棱掉角、有裂纹暗缝的石板进行原材质、原型号替换,安装前分区域对石板进行试拼编号,并按照编号码放整齐,将石灰和素土按3:7 比例混合拌匀用于铺设垫层,栓线拉直确定垫层和石板的标高,垫层可分几层铺设,每层铺设好后抹子刮平,逐层夯实,随后按照石板预先编号进行铺设,安装时比对好四周缝隙,因石板较脆,用木垫板隔开橡皮锤与石板,加大受力面积,慢慢捶打直至与其他石板面层标高一致,如遇不平,可将石板揭开,对低洼和高出的地方,进行填补或剔除后再次铺装,然后进行勾缝和表面清洁处理,最后用麻石做旧处理剂对新石板进行做旧处理;室内木地板与地坪间留有一定高度,在地垘下设有多个对称通风口,首先拆除室内糟朽木地板与地垘,疏通木地板周边通风口,地面先作三合土基层,清扫好基层表面后铺贴一层自粘型防水卷材,做好卷材的搭架封边,确保地面湿气不侵入木地板,选用含水率不大于15%的优质木料,仿照原企口木地板的材质规格尺寸进行加工,安装前做好隐蔽处的防虫处理,安装时注意搭接严密,做好压边,保证平整无孔缝,做一遍油灰地仗,干后打磨清扫后进行做旧处理,最后进行桐油罩面。
(5)门窗部分:对出现榫卯松脱、框扇变形、有异响等问题的门窗采取整扇拆卸,检查裂缝、变形及腐朽情况,一般裂缝与孔洞用木条嵌补,小部分残损则按原型制样式进行搭接补配,残损较大则全部替换;对于缺失门窗的补配,应参考宅院左右布局,室内现有门窗图样花纹,查证历史资料后,按与原建筑风格协调统一的原则用榫卯传统工艺制作,不得使用射钉枪铁钉锚固,对于增配木材的选用因符合设计标准,完成安装后需逐一检查门窗扇开闭合情况,直至正常开关无异响。
(6)对于生长在水井旁墙缝间的老槐树,为防止其根系对墙体及储物间屋面的侵害,原设计准备将其进行移植,但因其独特的生长历程,老槐树已成为杨氏民宅内的一大奇观,经多方咨询及专家现场勘察,决定对其予以保留。将储物间外墙向后退1m,让槐树根部全部暴露出来,修剪顶部枝叶,用水泥柱顶住树身受力点,水泥柱与根系形成八字形以支撑上部树身,用钢管将上部树身进行固定,防止刮风时左右摇摆,最后工匠用灰塑工艺将水泥柱塑造成惟妙惟肖的树根模样,至今仍有参观游客误认为老槐树有两节树根,直到听到讲解才恍然大悟。
5 结语
文物建筑的保护在如今这个时代已俨然成为一个主题,一种使命,但一些传统技艺的日渐式微,使怎样保护,如何保护也成为需要探究的问题,不要盲目地使用现代工艺对古建筑进行过度干预,那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反而与保护的初衷相违背。要践行文物建筑修缮保护的基本原则,推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那些逐渐湮灭在历史浪潮下的文物建筑,真正活起来,使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熠熠生辉。
[1]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3):57-61.
[2]徐林,徐月.从杨氏民宅建筑看民俗文化的传承[J].文物世界,2016(2):32-36,80.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22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