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李雪梅法制文物宝藏的诉说者(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年的专注研究 展示别样法制文明发展史 李雪梅于1984年、1987年分别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本科和硕士学位,不过她的兴趣一直不在法学本身,考古、历史

20年的专注研究 展示别样法制文明发展史

李雪梅于1984年、1987年分别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本科和硕士学位,不过她的兴趣一直不在法学本身,考古、历史才是她内心的最爱。由于缺乏田野考古实践经验,想入考古类专业深造的大门几被堵死,最后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化史专业的博士生。1998年博士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自此不改初心,从事法律古籍和碑刻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至今已整整20年。

中国古代法律史料载体类型丰富,李雪梅为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是石刻与古代实物法律史料。之所以选择石刻,是因为相比于甲骨、青铜、简牍等,石刻本身具有持续时间长、使用范围广、地域跨度大等特点。由于以往对石刻的研究侧重于书法角度,从法律角度关注者并不多。因此,李雪梅教授决定挖掘这里面的“法律宝藏”,从法律史角度对石刻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

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积累厚重,但由于知识、观念的隔膜,今人对传统法律文化颇感生疏。以直观、生动的法制文物和图像阐释古代法制文明的发展演变,可以弥补文献文字的枯燥和知识隔膜的缺憾。同时,法制文物和图像亦有自身的传承脉络,其所传达的信息,有些是文字史料难以替代的。

李雪梅教授在碑刻现场拓片

因此,李雪梅教授一贯认为,图文并茂较之纯粹文字更具直观性。所以她一直都力求在研究内容和解释体系上有所创新,以期展示一部别样的法制文明发展史。

李雪梅教授

“法制文物是制度的化身,也是制度实施的载体。正是由于法制文物的存世,法治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细节途径才得以清晰展现。”

分享学术成果 致力打造中华法制文物博物馆

在20年间,李雪梅发表碑刻法律史料整理研究论文近50篇,代表专著有《中国近代藏书文化》(1999)、《收藏史话》(2000、2012)、《碑刻法律史料考》(2009)、《法制“镂之金石”传统与明清碑禁体系》(2015)等,其中《碑刻法律史料考》荣获第四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法制“镂之金石”传统与明清碑禁体系》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并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将禁令、规范、公文、契约和讼案等“镂之金石”铭刻于青铜器或石碑上,公布彰显,以备查考,以垂久远,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一个重要传统。《法制“镂之金石”传统与明清碑禁体系》之所以能屡获殊荣,是因为这是首部对这一传统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专著,书中所提出的学术观点,如认为中国法制“镂之金石”传统的核心是彰显“礼制”和布行“公政”;法律碑刻是一种独立的法律纪事体系或法律铭传形式,具有官禁公文与民禁私约并行发展的特色;法律碑刻的产生有原生路径和次生路径之别;碑禁制度中的罚则体系,培养了基层社会群体中“以罚代管”的思维定式;等等,有利于纠正以往关于古代民间社会轻视法制和权益的误解。

其实,这一连串的专业奖项仅仅代表了她的学术成果。课堂教学、资料完善以及学术公益也是重要工作内容。比如,策划举办公益专题展览,出版、发表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专业书籍、文章,以及举办学术讲座等。李雪梅教授在接受《法人》记者专访之时,她策划的主题为“昭昭千载·中国古代公文碑拓片展览”正在中国政法大学逸夫楼举行,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举办法律碑刻拓片专题展,这样的展览既是师生联动的“碑石课堂”,也是分享珍稀学术资源、普及传统文化的创新尝试。

李雪梅教授说,她近年来的愿望是能够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法律史的虚拟仿真教学。在接受《法人》记者专访时,李雪梅教授表达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分享是最大的快乐”。学术成果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以最严谨、专业的素养,回馈社会大众。

文物诉说法律 你看到的不是文物而是制度

文物的存世具有偶然性,我们有幸相见的只是沧海一粟。在学术界,“中华法系”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通过博物馆中展陈的文物,数百上千年前的制度文明,触手可及。

李雪梅教授在研究和教学中善于思考和发现。她阐述道:“当我们亲临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或置身国宝荟萃的博物馆,环顾琳琅玉器、庄严礼器、凌厉兵器,不禁会思考它们与法制的关联,同时也会追问,‘礼源于祭祀,刑始于兵’的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路径能够通过文物展现吗?中华法系的‘德主刑辅’‘礼刑合一’等特色,是否会物化为器物?中国厚重的古代文化遗存遗物,到底能揭示怎样的法制演变格局?”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303/562.html



上一篇:从两件套珍贵文物看东北民众自卫军的发展
下一篇: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之难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