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宋代建盏的鉴赏与鉴定(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类: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

第三类: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甚至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第五类:曜变。“曜变”一词至迟在《禅林小歌》中才有记载。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仿佛置身于浩荡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令人心驰目眩。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国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第六类:杂色釉。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等杂色釉,笔者认为都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建窑黑釉器必须在1200℃多度的高温中方能烧成正品。此外,“铁锈斑”纹的定名问题还有待陶瓷界进一步研究、确定。

宋代“斗茶”成风,文人咏茶成趣,对建盏推崇备至,客观上刺激了当地建窑的生产和各地的仿烧。整个福建南至德化、北至武夷皆有烧制,另外江西、浙江、江苏、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皆有仿烧,这么多窑口的参与大大丰富了黑瓷,但也给后来确定建盏的窑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过随着1960年10月和1977年5-7月,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及历史系考古专业、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芦花坪窑址进行的二次科学发掘,以及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县博物馆联合对大路后门、营长乾和庵尾山窑址进行的大规模发掘,建窑发展的历史脉络已经基本摸清,并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建盏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三、仿古建盏的主要鉴定要素

1979年9月始,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于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由此,仿宋兔毫盏开始逐步走入市场。随后,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铁锈斑盏及带曜斑的仿曜变天目盏等开始批量流入市场,不少古董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使用各种作伪手段将“仿建盏”改装成了“宋建盏”。他们常用的作伪技术有“消光去音”法(即用酸性物质在釉面上做处理,再用手段把新品的敲击声变得古朴沉闷),接底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再入窑烧造),老胎新釉法(即将窑址上采拣的生烧品重新入窑烧造),老器后加款(后刻“供御”、“进盏”及臆造款等)等等。仿建产品除了碗(盏)这类器形之外,还新创造出了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不过这些梅瓶、蒜头瓶比宋代的器形更大,较易辨别,茶壶及小盅也非古代建窑制作。

仿建盏由于采用的胎、釉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其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也几可乱真,但仔细观察,其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也有人为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产生的冰裂纹,但裂纹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隽刻或模印“供御”、“进盏”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0/0915/439.html



上一篇:文物真假鉴定: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瓶颈,谁
下一篇:鉴定文物是一门综合科学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