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简体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文物鉴定遇到简体字(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仅在瓷器上有简体字,在瓦当上也有。在南北朝之东魏、北齐时期的瓦当上发现有礼、朴、兴、总、国等简体字。南北朝时期还远在隋唐以前呢! 8、那么

不仅在瓷器上有简体字,在瓦当上也有。在南北朝之东魏、北齐时期的瓦当上发现有礼、朴、兴、总、国等简体字。南北朝时期还远在隋唐以前呢!

8、那么,简体字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什么时候由政府下令推广使用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汉字简化的主要历程,就会得出结论:简体字并非始于当今。

1)首先提倡自觉简化汉字的是清末教育家陆费逵。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倡简化汉字。

2)1920年,新文化运动先驱者钱玄同,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三号上发表了《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鼓吹汉字简化。

3)1935年,当时国民党掌权的国民政府曾颁布过《简体字推行法令案》,并由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经不起保守势力反对,不久便宣布作废。请看下图:

4)1952年台湾当局又曾推行简化汉字,但不久再次失败。无数事实证明,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推行的汉字简化获得成功,功在千秋万代。但是,并不意味着以前没有推行过或没有流行过简化汉字。

5)元朝政府虽然没有颁布过简化字方案,但是实际使用的简体字竟然比现在的简化字数量还多得多。据资料显示,以1986年新版《简化字总表》为准,从《草表》第一表、第二表中选取388个字头,进行现代简化字研究,现行简化字始见于元朝,共72字,占简化字的18.36%,加上元朝之前的宋(金)、隋唐、魏晋南北朝、秦汉、先秦的简化字,共218字,占现行简化字的56.18%。该文中提的“元帅”的“帅”字,见于元代《古今杂剧三十种》、《全相三国志平话》上;同样“香炉”的“炉”字,最早出现在宋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圣弟子”的“圣”字,最早见于元代刊行的《古今杂剧三十种》中。明清两朝政府在汉字简化方面虽有倒退,但民间仍旧大量使用简体字。

6)1995年11月8日邹晓明、康信中二位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汉字简体字在九百年前就出现》一文,指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手书《昼锦堂记》碑刻,上面有13个简化汉字。

再往远处推敲,唐代长沙窑陶瓷绘画题材广泛,有花草、飞禽、奔鹿、人物等,还有以题写诗句为纹饰的,诗句隽永和朴实同在,书法潇洒与稚拙共存,是传世难得的唐诗和唐代书法的结合,其中也不乏简体字。

古代书法作品中有简体字是不稀奇的。从元代赵孟頫的行书,甚至向上追溯到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其中都有许多简体字(扬、为、时、东、资,等等)。这是当代书法家们都熟知的,恕不一一。可以说从汉简到唐诗,都有不少简体字出现。例如,在汉代简片、帛书、石碑上反映出来的,就有“时、门、师、万、为”,以及“离、汉、号”等多达62个简体字。简而言之,从汉简到唐诗都有简体字。

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朝丞相李斯制订小篆,用以统一六国文字。就某种程度而言,小篆和后来出现的隶书,都是对大篆文字的简化。例如“风”字、“京”字等等。详见下图:

专家研究表明,汉字远在甲骨文时期就曾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简化。不过分地说,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处在简化历程中,并且所有的简化方法都能在甲骨文中找到依据。并不是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后才开始有简体字。 况且简体字也不是凭空臆想之物,而是对历史上流行多年的简体字的梳理、承认和推陈出新。海内外不带政治偏见的有识之士,都承认简化汉字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任何“退简还繁”的主张和做法都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倒退。

9、怎样看待古代文物上的简体字

以简化汉字辨伪,不是鉴定的主要方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次要的手段。认为文物上凡是带有繁体字的都是真品,凡是有简化字的疑为赝品,那就可能委屈了一部分真品,变宝为废。因为鉴定就是要根据各方面因素去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得出综合性的科学的结论。仅凭他人一家之言而轻率做出结论,听风就是雨,这是一种浅薄之举。而鉴定人员对汉字发展史的知识素养不足,却敢一言以蔽之“带简化字的就是赝品”,这是良莠不分,“连人带鬼一齐砍”,是无知加武断。这些做法是实在要不得的。

文物鉴赏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很强的知识功底。仅靠单纯的某科某类知识或老经验,很难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更谈不上欣赏了。比如对古代玉器的鉴赏,除了要根据材质、器形、纹饰、工法、包浆、沁色进行判断外,还要掌握一些“背景知识”,比如古人何时席地而坐,何时坐上椅子;各朝服饰的区别等等。文字知识也相当重要,铭文和款识对于断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忽略了这些,鉴定人就会犯“关公战秦琼”类的错误。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0/0928/448.html



上一篇:中国文物报社将举办文物鉴赏线上培训班
下一篇:品格、价值、地位,宋朝文人为何会和玉器“扯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