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马未都评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放到现在肯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今天写文章很多人可能喜欢胡编乱造,这样就造成了假大空,这样的文章其实是没有多大的意义,文章最重要的是关注内心的世界,自己心里怎么想,那就要真实表达出来。当然在

我们今天写文章很多人可能喜欢胡编乱造,这样就造成了假大空,这样的文章其实是没有多大的意义,文章最重要的是关注内心的世界,自己心里怎么想,那就要真实表达出来。当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有技巧,一些判断句不要使用过多,如果用得过多会使得文章落入俗套。

我以前很少关注他,也没有听过他的演讲,但是看了他的节目,我也成为了他的迷弟,后来上网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已经是很有名,当过大编辑,还在工地上当过工人,最后又是自学成才,开始搞起了收藏,成为了收藏界的专家。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着实是令人敬佩,而且当代很多著名的大作家,那都是他推向文坛,例如苏童、余华、王朔、刘震云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由他编撰发表,可见他对于当代文坛的贡献。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如诗如画,成为了古代散文的巅峰,其实主要还是他写得真实,尽管通篇都是判断句,可是由于他写得很细腻,反而使得这篇文章显得别具一格还充满了诗意,这也正是大文豪与普通人的区别。而马未都对于这篇文章的评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代文宗,他的文章清新脱俗,写得很有新意,往往可能只是那么信手拈来,但是充满了诗意。他的《醉翁亭记》可以说是千古名篇,完全可以媲美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且欧阳修不仅文章写得好,另外诗词也是一绝,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今天我们的小学生练习写文章,老师一定是会告诉大家尽量不要去使用判断句,也不要过多地使用成语,只要按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来描写,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写好文章。要是全部使用判断句,那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会失去新意。不过欧阳修是文坛大家,他在《醉翁亭记》中,尽管通篇都是判断句,可是写得生动有趣,读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也正是他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

前几天看视频,正好看到了马未都主持的节目《观复嘟嘟》,尽管是老节目,但是不得不说马先生学识渊博,无论是对于文物的鉴赏能力,还是知识都是令人惊叹,听他说话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能够增长见识;特别是他对于古人文章的评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评论的头头是道,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只有几百个字,可是写得却很有意思,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写得活灵活现,把周围的秀丽的风景,以及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使得这篇文章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全部都是判断句,开篇的第一句:环滁皆山也。那就是一句判断句,意思是滁州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这样的一开篇看似没有新意,但是写得却很有趣,只此一句便是奠定了格调。

马未都对于古人文章的评价,那也是很独道,有着他个人见解,有一期节目他点评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认为这篇文章行云流水,写得生动有趣,是古代散文的一座高峰。不过如果放在当下的话,可能语文老师会给零分,整篇文章全部都是判断句,觉得没有新意。不过马先生不这么认为,觉得这篇文章就应该这样写,才能够写出新意来。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2/0714/811.html



上一篇: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将开展文物公益
下一篇:(文化)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建立文物鉴定公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