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物鉴定与鉴赏》征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收稿[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数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栏目[05/29]
- · 《文物鉴定与鉴赏》刊物[05/29]
虎虎生威——长治市博物馆馆藏金代虎形瓷枕赏(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金代开光莲石鸳鸯纹虎形瓷枕(图4),长治市长治县郝家庄金墓出土。重2.59千克,通高12.6厘米,底长38.2厘米,腰宽16.2厘米。卧虎形,背为枕面,前低后
金代开光莲石鸳鸯纹虎形瓷枕(图4),长治市长治县郝家庄金墓出土。重2.59千克,通高12.6厘米,底长38.2厘米,腰宽16.2厘米。卧虎形,背为枕面,前低后高,呈腰圆形。枕面饰莲枝、山石、水草、鸳鸯,周身黄地黑纹,平底墨书“贞元三年六月五日王造”。瓷枕彩绘醒目雅致,色调对比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在白色胎面上以赭黄绘戏水鸳鸯一对,并以赭黄、黑和灰黄色绘山石一座,花鸟栩栩如生,神态自然,枕面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却显得生意盎然,野趣横生,景致展现无遗。虎身模仿虎皮黄地黑色条纹,色彩斑驳,呈现出一种粗犷不羁、用笔自由奔放的艺术特色,是金代磁州窑系的典型风貌。底部墨书“贞元三年六月五日王造”,即公元1155年,纪年在同类虎枕中较早,为此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2.5金代开光缠枝菊花纹虎形瓷枕
金代开光缠枝菊花纹虎形瓷枕(图5),长治市郊堠西庄村金墓出土,重2.53千克,通高12.4厘米,底长35.4厘米,底宽14.9厘米。卧虎形,虎背为枕面,前低后高,呈腰圆形。胎浅黄,施化妆土。周身为黄地黑纹,枕面绘缠而流畅,虎身模仿虎皮饰黄地黑色条纹,色彩斑驳。
3 烧造窑口与工艺
这些虎形瓷枕具有典型的磁州窑系产品特征,是磁州窑系瓷器中不可多得的佳品。磁州窑系是宋代北方民间的瓷窑体系,代表性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磁具,因古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山西长治窑、河南禹县扒村窑、鹤壁市鹤壁集窝等都属干此类。产品风格较为接近。磁州窑系瓷器的品种主要是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其中枕是重要的品种,纹饰以白地黑(褐)花为主,多施有化妆土,题材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物、花卉为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所以长治窑也叫八义窑。其始创于宋代,在金元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仍有烧造。烧造的瓷器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其中以红绿彩瓷器最富有特色。装饰技法有刻花及彩绘,刻花纹饰较简练,彩绘多绘于碗内,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前期主要烧造白釉、黑釉、青褐釉瓷器,金元时期以烧造白釉红绿彩碗和塑像为主,亦有少量油滴盏、瓶、罐等各种日用瓷。长治市博物馆馆藏的虎形瓷枕有可能是本地长治窑生产的,但还有待于窑址出土实物进一步证实。
金代虎形瓷枕虎头有左向与右向之分,长治市博物馆馆藏的虎形瓷枕多为右向,虎身黄彩有深有浅,枕面多为腰圆形。虎形瓷枕胎体为模塑而成,除头部塑造形象外,尾巴和腿部均用黑彩勾勒而成。瓷胎模塑成型后,于表面施一层化妆土,再大面积施黄彩,枕面、耳、眉、眼睛和口部留白,在枕面彩绘精美图案,用黑彩描画面部神态和虎皮斑纹,最后外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造。为防止烧造变形,一般在后壁或底部开有出热气的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虎形枕的虎鼻孔为两透孔,这是工匠专门留下用于释放枕内热气的。这样巧妙的设计既能保证枕的造型完美,又能体现古代工匠的智慧。
4总结
金代是由女真族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起来的政权。金代迁都以前在东北地区的制瓷工艺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釉色混浊,胎质粗糙且多杂质,烧结程度不高,装饰技法简单。迁都燕京以后,陶瓷的质量大大提高,胎质较细,釉面干净,釉色多样,烧结程度也大大提高了,装饰内容和装饰技法也多样化了。装饰内容丰富多彩,纹饰以花草为主,其次有人物、动物、水波、婴戏等;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贴塑、印花、加彩等。这个时期的瓷器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北宋的制瓷传统,还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保留了其民族风格,形成了金代陶瓷独特的艺术特征。
长治市博物馆馆藏虎形瓷枕风格洒脱大方,装饰创造性地结合了国画技法,用笔多奔放自然,意趣盎然,体现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时代特色,是研究金代民间绘画和金代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加之长治地区金代墓葬的大量发现,让大量金代瓷枕得以重见天日,现在民间一些以虎为题材的民俗作品仍在以别样的姿态为我们祈求着平安。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2/040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