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门徒的使命(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次造访,朴实忠厚的山东人史世奇除了表达了钦佩之情之外,没有过多言语,他拘谨地坐在启功的客厅里,默默地观察着大师的一举一动,聆听他的一言

那次造访,朴实忠厚的山东人史世奇除了表达了钦佩之情之外,没有过多言语,他拘谨地坐在启功的客厅里,默默地观察着大师的一举一动,聆听他的一言一语。

初次见面,他给启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启功临场挥笔赠与墨宝。临走时,启功嘱咐史世奇,以后常来串门。自觉技艺鄙陋,史世奇并未提出拜师的意愿,他甚至没有告诉启功自己练习先生的字已有四年之久。

回到家中的史世奇便着了魔。他将启功赠送的墨宝挂于床前,每晚睡前盯上个把小时,在自己的肚皮上比划着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待到天明,史世奇拿出笔墨纸砚开始临摹练习。

这期间,他记不清自己发过多少次“神经”。因为一个笔划写不好,气得不吃饭不睡觉。直到四年之后,他携带作品来到北京,先是请教了病中的书法家孙墨佛。孙墨佛见到史世奇展开的四尺中堂时,不胜喜悦,在家人的搀扶下,为史世奇写下了“旭日东升”四个大字,并告诉他:“一定要去拜启功先生为师,好好学习和研究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

有了孙墨佛老人的肯定,史世奇方有胆量再次造访启功,这次他带着自己的书法习作呈送启功指点。没想到,启功看到作品后,惊喜地伸出大拇指说“史公没露呀。”得到启功的赞赏后,他才向启功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愿望,并把几年练字的经过讲了出来。启功感动:“好,你跟我学。”

自此,史世奇与启功的关系近了,他每年都要赴京三四次,当面聆听启功的教诲。

“从我敲开恩师的门到参加他的追悼会,整整是28年零四个月。”史世奇对《中国慈善家》说。

“青胜于蓝,下学上达”

“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就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家不断追求的境界,就应该是完美。”史世奇认为,“字的美与丑,一在乎结构,二是在乎用笔。如能将两者完美结合,写出的字便是完美的。”对于他来说,笔不仅仅是笔,笔跟随他一生,是他寻求美的工具。

醉心于笔墨丹青之外,他还是一位文物鉴定家。1983年的文物普查中,他在大庆发现了两件国宝:一级文物甲级之最的宋人《蚕织图》和元人《瑶池醉归图》两幅袖卷。

发现这两件国画真品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据说,这两幅画是在清帝溥仪被冯玉祥撵出宫前便流出清宫,落到清帝御前侍卫长手中。上世纪30年代,这两幅画又跟随这位侍卫长到了沈阳。上世纪60年代,这位侍卫长的儿子将两幅画带到大庆,并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家时带走,后便被封存长达十几年,直到“文革”后人们清理封存物时被发现。这两幅画在当地文化圈中被传看了几个月,但没人能弄清楚其来历。史世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好奇地来到放画的地方,看到这两幅长达12米长的绢画被人随便弃置在一个柜子上面,画轴的一头还拖到地上,被水浸湿了一大块。史世奇打开画卷后,心中一喜,知道是一件稀世罕见的文物。他叮嘱工作人员,这画极为珍贵,要好好放起来。在后来的文物普查中,经过中国文物局文物鉴赏专家的鉴定,最终证实两幅画正是清宫流传在外的国画极品。自此,两幅真品被列入在故宫国宝目录之中。

“讲课漏掉了可以补上,但文物破坏了就永远破坏了,抢救文物非常重要。”

无论是研习书法还是文物鉴赏,史世奇找到二者的共性—高度的鉴赏力。他表示,只有鉴赏力高了,才知道自己要需要哪些笔墨精华,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文物赏析中,鉴赏力是去伪存真的首要条件。他认为鉴赏力来自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总汇,只有多读书、多学习、博闻强识,广收博览,才能得到提高。而这些认识完全来自于恩师启功,启功才是他心目中真正当之无愧的鉴赏专家。

近年来,史世奇的名气越来越大,其作品市价也越来越高,面对市场大潮的冲击,他感慨,“书法不是商品而是文化,文化岂能买卖。”史世奇坦率地说,艺术需要经济价值来体现,但是艺术家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切不可唯利是图。

“青胜于蓝,下学上达”,1991年启功在史世奇的个人书法展上题词。启功在题字中写道:“世奇先生酷好八法,于拙书独有痂嗜。近更广鉴名笔,骏骏上达。展出所作,命题数语,蓝吾所愧,达吾所慰也。”启功解释:“咱们满人只有把佳作比作好马,好马即为骏,史世奇书法作品好是一骏,广鉴名笔指的是他的文物鉴定水平又是一骏!我用骏骏上达就是指这两项。”启功还说这是他第一次给他的学生“抬旗”。“抬旗”在满族世家用语中就是为提高下属的地位亲自出面。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313/576.html



上一篇:王立本致华国锋信与华国锋回信解读
下一篇:我国民间文物鉴定人管理现状及其规范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