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溥仪只是一个落魄的末代皇帝,为何其文物鉴定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于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我们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够有个底: 一日,著名国学大师、考古学大师王国维,邀请溥仪到自己的住宅中做客。一壶清茶,两处闲情,花间香风

关于溥仪的文物鉴定水平,我们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够有个底:

一日,著名国学大师、考古学大师王国维,邀请溥仪到自己的住宅中做客。一壶清茶,两处闲情,花间香风私雨,满庭的花香、茶香,使人忘却烦恼、梦回天涯。

王国维与溥仪在幽静的庭院中闲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交甚欢,聊到古董时,王国维突然起身,双手捧着几件淘来的古董,一件一件的放在条案上,又是书画、又是瓷器、又是金石、又是玉雕,逐一摆在溥仪的面前,想让溥仪欣赏、把玩一番。

只见溥仪面含微笑,左手扶颌,右手利落的将几件古董单挑了出了摆在一旁。

王国维瞧见溥仪的举动,不解的问道:“这几件东西有哪里不对吗?”

溥仪说:“只怕是您走了眼,这几件东西是假的。”

王国维的心中有些狐疑,自己鉴定过的古董不下数千,古画、古文、玉器的鉴定、鉴赏也算的上是“精通”,怎么可能会走眼呢?

王国维虽然对溥仪的话有些不服气,但碍于溥仪的身份,王国维也不好出言反驳,这件事情便也就匆匆的过去了。

清晖洒满地,转眼,日落月升。溥仪见时候不早了,便乘着洋车回了故宫。

王国维点起烛灯,在灯火之下又细细的将溥仪挑出的几件“赝品”端详了一遍,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发现这几件古董有什么不妥之处…

数日之后,王国维到古董行去一辩真伪,经过多方求证,果不其然,溥仪挑出的那几件古董都是赝品,王国维这才知道,原来溥仪才是真正的文物鉴赏大师,自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丢人现眼”喽!

一段时间后,王国维再次邀请溥仪到自己的家中的做客,王国维在不经意间聊起此事,想请教溥仪,这几件东西假在哪里。溥仪微笑的说到:“我不懂什么古玩学,更断不出真假,我只是觉得那几件东西,看着、摸着的感觉,和我家里的东西不太一样。”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怀疑,毕竟溥仪十几岁去天津了,也就是说他在北京和王国维吹牛,还是个小孩儿,其能拿出这样的见解,着实令人称奇。

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联想一下,溥仪在紫禁城毕竟待了那么久,从小也是名师单独教导,接触的知识绝非普通家庭能比。而故宫内文物繁多,溥仪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

其实类似的故事还有,那是1959年,溥仪刚刚出狱,就和杜聿明等几人跑到故宫博物院去,走着走着,溥仪发现墙上挂着一副画,画上赫然是溥仪的老爸醇亲王,不过却被标记成了光绪皇帝。

溥仪心想,这还了得?于是当场指出了这个滑稽的错误。工作人员一来,说这是专家说的,不会有问题,溥仪一听就不乐意了,就和工作人员起了争执。不久,专家来了,专家觉得溥仪是在挑事,说:“我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我还能不知道他们是谁不成?”

溥仪一听也很是不爽,说:“我是溥仪,照片上那人是我爸,你还能有我了解?”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专家遇到亲儿子,谁对谁非就很明显了。

我认为溥仪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可能无法同现今的文物专家们相比,毕竟溥仪不是科班出身。但溥仪把玩古董的经验和眼力,是一般的文物专家们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溥仪从小便生活在金山银山之中,对古董的敏感程度是自幼培养出来的,并且在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中,摆放着无数的无价之宝。

乾隆、嘉庆这两位“古董痴迷者”还出过《西清古鉴》、《石渠宝集》、《书目后编》等等鉴赏古玩的书籍,溥仪自幼便学习先皇所著的典籍,自然在鉴别古玩方面有着独到的心得。

因此我认为,溥仪在鉴赏古玩的实力,丝毫不弱于那些所谓的教授学者们。当然,这个前提是在他的经验范围内,比如故宫的藏品,或者其他他从小接触熟悉的东西。至于其他更广的范围,可能就无法保证了,毕竟他不是专业学这个,没有系统的而理论支撑。

而且这一切并不是这些皇帝们的功劳,往往是他们身居高位之后,底下的一些臣子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巴结上皇帝,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与皇帝牵上联系,久而久之这种巴结和奉承形成了一定的习俗之后,皇帝所能够看见的文物比常人要多出10倍甚至百倍。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0/0709/358.html



上一篇:乾隆是个“神”皇帝,他不仅善于鉴定文物,还
下一篇:网友收藏了几件古代青铜器,到底值不值钱?专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