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汉代居民烧烤实录(2)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虽然很难通过摹本来看明白这人手中所持物件究竟是不是钢刀,但配合周围烤肉工作的环境来看,王莉娜的推测确实较为可信。 对于这副庖厨图的描述中

虽然很难通过摹本来看明白这人手中所持物件究竟是不是钢刀,但配合周围烤肉工作的环境来看,王莉娜的推测确实较为可信。

对于这副庖厨图的描述中提到,画面上方悬挂的肉类中包含兔肉,通过一一比对排除,这个看起来像在展示自己肌肉充满power的动物,是兔类的可能性较高。

二、汉代烧烤用到什么工具?

从出土物品和画像石中对应的图案来看,汉代烧烤最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烧烤炉。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炉子,底部有四个足,两端有拱形耳或提手。

先来看一件随葬明器,其型制是较为符合上述特征的:

汉釉陶烧烤炉2

出土于济源市沁北电厂工地

大概在脑内对于烧烤炉的样子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之后,我们再来从画像石上找一找烧烤炉。

百戏、庖厨、建筑图 局部

现藏于徐州市画像石艺术馆

这副图中给了烧烤炉一个倾斜的俯视角度,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炉子里面的炭。

即使如此,也不难看出,这个炉子的形状与上面那件明器相仿,底部也有支撑用的足。

庖厨图画像石局部摹本

出土于山东诸城凉台汉墓

在将烤串放上烧烤炉之前,需要现在俎(即切肉用的砧板)上对肉块进行处理。

上图红圈中的三个人正在进行同样的工作:在俎上将大块的肉切成小份,以方便后续的烧烤工作。

据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考证,这种用于切肉的木俎,曾有实物在江苏仪征胥浦、山东临沂金雀山等西汉墓中出土。

其中,据记载,胥浦出土的俎表面凹陷,金雀山出土的俎之表面也微微内凹,且布满刀痕,说明这种木俎是经常使用的。

除此以外,烧烤串肉用的签子,也是很有讲究的。学者李欣在相关文章中提到,汉画像石中出现的烧烤用签,大多是单股,并通过考古资料考证材质为铁质。

陕西绥德四十铺汉墓墓门画像摹本 局部

这个陕西出土的画像石中,很明显红圈中的人手里拿的就是单股的烧烤签。

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 局部

烧烤签除了手持的迷你型号,还有大型的叉形。上面壁画中二人手里各举着一条长叉,相关发掘报告对此的描述是:“正挑一牲腿肉置于黑色四足炉上烧烤。”

不过,平时能吃到烧烤的更多的应该还是王公贵族或者富人,普通劳动者的餐桌上基本上还是以粮食和蔬菜为主,他们也只会在祭祀、节庆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才会吃上烧烤。

参考文献:

1.李欣.考古资料所见汉代“烧烤”风俗[J].四川文物,2016(1):77-81.

2.王莉娜.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4):27-29.

3.赵绍印,宋国盛,姜川.徐州汉画像石中的饮食器具[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12.

4.杨艳军.从济源地区出土文物看汉代的烧烤文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9):24-28.

5.狄小卜,颜道彩.滕州汉画像石滕州汉画像石“庖厨图”研究[J].工会论坛,2011(9):144-146.

【来源:历史研习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0/0814/411.html



上一篇:希腊神话故事图,早在北周时期已传入中国!
下一篇:快来淘宝!全国流散文物艺术品鉴赏交流活动11月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