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以局限的馆藏品标准鉴定文物:是文物界的大问(3)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五、认知基石太小,零碎的片段不足以代表整体 局限于馆藏品的认知已形成的结论会显得幼稚可笑,比如都讲“成化无大器”,试问成化皇帝举行国宴或

五、认知基石太小,零碎的片段不足以代表整体

局限于馆藏品的认知已形成的结论会显得幼稚可笑,比如都讲“成化无大器”,试问成化皇帝举行国宴或祭祀活动,只用鸡缸杯天字罐吗?

如改为“馆藏成化无大器”到可以理解。面对已出土的巨量的民间藏品和少得可怜的馆藏文物(如堂堂的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成化瓷器只有5件小的杯盘碗)对文博界的认知水平是一个挑战,你专家没有掌握充分的实物资料,所形成的结论一定是片面的或错误的,那些人云亦云的谬误之说如:

元青花一出现就是颗参天大树全世界就300件,汝窑就67件,元青花、洪武瓷器没有带款的,永乐青花款就3件,铜红釉创烧于永宣,乌金釉、珐琅彩创烧于康熙等等,在可怜的馆藏品认知基石上得出这些幼稚片面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前面加三个字“馆藏品”就可理解了,如放在浩瀚的文物面前这是可笑的管窥之见!

试想让有限认知的“专家”用以上的结论去鉴定浩瀚的文物会出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民间藏家与专家相比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已成历史甚至某些方面已经倒转,一是民间藏家不缺少人才、智慧、知识、胆识和经验;

二是专家手里研究标本受到局限,馆藏品不是专家想上手就上手,再说就某个博物馆藏品都是很有限的,甚至比不上一位民间藏家的藏品多!再说专家一门心思在捞钱哪有时间和心情安下心来搞研究?

看看市面上那几本书,就那几张图片抄来抄去换个书皮出书捞钱,多少年没有任何新意。民间藏家有着大量丰富的藏品做深入的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互相交流提高共享研究成果,目前“微观断真伪,宏观断年代”的方法已被藏家普遍认可和掌握;

三是专家不接触市场,缺乏实战经验,民间藏家是真金白银练出来的,一件东西整不明白觉都睡不着;

四是专家心态不正,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敢承认民间有真品,他们为博物馆收购或为大买家掌眼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一件,好处费装入了腰包,忽悠世上只有*件,突然民间出现很多,且价格低廉,他们怎敢承认?

这已不是单纯的鉴定学术问题,是个良心和道德问题,是逻辑上最谬误的问题,不敢承认民间有真品、精品是对中华文明最亵渎的一幕!其危害远远超过八国联军对中国文物的破坏力!

八国联军破坏的只是北京的几个园子,掠夺的瓷器以清代的为主,现在是从全国四面八方、各个历史时期、数量巨大的珍贵文物被大模大样的当做工艺品流出国门,其损失是无法估量和弥补的!

出土瓷器普遍有两个特点:

一是新,大部分入土前没有使用过,很多窑藏没有空气没有阳光,自然就没有所谓象传世件那样的“包浆”,出土后和新的一样,和传世品老化特征差距很大;

二是品种多,很多品种是馆藏中没有的。这对看惯了有限馆藏品和传世品的人信息库是个挑战,以现有陶瓷史中记载的品种和得出的结论明显与真实的历史不符,如宋代的青花五彩品种让青花五彩创烧于明代的结论显得幼稚可笑。

更可笑的是,有些出土瓷器到了地摊到成了赝品的标准器,因为一些人对地摊的认识是99%以上都是赝品,只要在地摊上见到的就简单地视为赝品。

目前文博界对造假能力缺乏研究,过于高估了造假的能力。目前已知的景德镇有大师头衔的人是不会去参与造假的,因为市场已经把大师级作品炒到了极高的价格,几万甚至几百万的不是新闻,已经远远超过出土真品的价格不知多少倍。

出土官窑都是当年皇家不惜血本的精品之作,水平不知要高于现在的大师多少倍,工艺原料已今非昔比,即使大师去仿也未必仿到位,还丢了名声,从逻辑上讲现在的大师为名为利是不可能参与造假的。

试想现在的匠人的技艺怎与古代的大师相比,其作品怎会以假乱真?仿制的赝品和真品有天壤之别,业内高人去景德镇6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仿制窑厂,那些被专家鉴定为高仿的其实都是出土真品,很多窑厂收购后当工艺品出售,价格比市场加工的成本还低。

目前的收藏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空白等待我们几代人的不断研究努力,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文化负责的精神,多研究多深入基层,虚心求教,这才会是鉴定取得进步。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1/0226/551.html



上一篇:最疯狂的造假:花2万造的文物,被收藏专家鉴定
下一篇:文物鉴定的渊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