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守护了36年的文物,交给国家后,被鉴定为无价的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然而,这幅画作出自宋廷,又曾被清廷收藏,怎么会落在一个普通市民的手中呢?原来,南宋灭亡后,它就辗转被历代收藏家珍藏,清朝是进入内府,成为乾隆的藏品。清朝灭亡时,都

然而,这幅画作出自宋廷,又曾被清廷收藏,怎么会落在一个普通市民的手中呢?原来,南宋灭亡后,它就辗转被历代收藏家珍藏,清朝是进入内府,成为乾隆的藏品。清朝灭亡时,都还在故宫。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它被携带出宫。

198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冯义信先生带着一幅画,捐献给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当时,百废俱兴,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也逐渐提升,捐献文物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当这幅画被展开时,工作人员立即被古色古香的图案说惊叹,一时间手足无措。

在创作手法上,这幅作品线条清劲简练,造型准确,色彩淡雅,洋溢着浓郁劳动生活气息。更为重要的是,它所绘制的建筑、服饰,充分展现了宋朝的情景全貌,对我们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而且,在每一段情景中,都有小楷标出内容并加注解。比如如何切叶喂养,如何拾巧上山等,都写得非常详细。特别是“挽花”一段中的机具,已经注明了是提花机,并且绘制了机件结构。提花机早在商周时期的文献就有记载,但这么详细的说明,还是首次被发现。

这就是仍然被列为黑龙江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蚕织图》。它是绢本卷轴,采取了线描淡彩的创作手法。全长1100厘米,横28.5厘米,创作于南宋。这幅画实际上就是展现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纺织至“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生产全过程。

那么,这幅画作的作者是谁呢?他叫楼璹,字寿玉,官至右朝仪大夫。这幅画应该是他在担任於潜县令时绘制完成,并且通过内侍交给南宋高宗的,这也和《鄞县志》中记载的楼璹献图互相印证。然而,这已经不是原作,而是翰林图画院的多位高手临摹,所以线条绘制方式还不尽相同。

我们刚刚提到每个场景的小楷,就是出自宋高宗吴皇后所书。吴皇后虽然身份高贵,但她亲自养蚕,为天下做表率,才能有丰富的经历,写下如此生动详实准确的注释。诗文与画作相得益彰,在当时就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

显然,这幅画并非凡品,哪怕是一点绘画基础都不懂的人,都可以看得出它的珍贵。黑龙江博物馆紧急邀请故宫博物院的知名专家鉴赏,经过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大家之手,这幅画得到的评价高得吓人:

这幅画虽然是临摹作品,但因为真迹已失,地位一样很高。它上面有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清朝乾隆皇帝等9人的题跋,并有并有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玺及三希堂、御书房、无逸斋等鉴印,可见一直是历代藏家争相收藏的画中珍品。

它一共有24个场景,包括腊月浴蚕,清明日暖种,摘叶、体喂,谷雨前第一眠,第二眠,第三眠,暖蚕,大眠,忙采叶,眠起喂大叶,拾巧上山,箔簇装山,?茧,下茧、约茧,剥茧,称茧、盐茧瓮藏,生缫,蚕蛾出种,谢神供丝,络垛、纺绩,经靷、籰子,挽花,做纬、织作,下机、入箱。一共绘制了74人,其中妇女41人,中老年男子23人,少年3人,少女5人,婴儿2人。可谓形神兼备,对比鲜明。

此卷为文物一级甲品之最,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

溥仪甚至将他带到了东北,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这幅画也随之流落民间。直到1947年,冯义信在长春将其购得,视若珍宝。此后无论是风云如何变幻,他都将其视为生命,珍藏了近36年。献宝之后,珍品文物归于国家,能够让更多人欣赏研究,也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zonghexinwen/2022/0901/813.html



上一篇:(文化)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建立文物鉴定公
下一篇:博物馆帮您“鉴宝”!官方多“掌眼”,文物收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