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师心造化一气贯入眼山川尽雄奇李德仁先生访谈(4)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您什么时候开始跟张颔先生学习古文字? 李:去太原上学不久就开始了。最初主要是一些文字学常识,还有《说文解字》等,不过张先生经常跟我讲

张:您什么时候开始跟张颔先生学习古文字?

李:去太原上学不久就开始了。最初主要是一些文字学常识,还有《说文解字》等,不过张先生经常跟我讲要学以致用,光死记硬背不行,得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使用,这样才能真正熟悉起来。他搞考古,经常能看到实物,我没这条件,他就让我多看先秦的古籍文献。碰见读不懂的地方,每个字都要用文字学、考据的办法来解决它。这个方法对我帮助很大,也读了不少书。我对《老子》的兴趣就是那时培养起来的。文革中间天下大乱,我不去跟风凑热闹,躲起来读书,《老子》之外,《庄子》、《周易》、《四书》以及王阳明、左宗棠的文集,旁览博收,都是那时候读的,受用终身。

张:前几天看山西电视台的文物鉴定栏目,您还是书画鉴定专家。您什么时候学的鉴定?

李:这个跟高寿田先生有关,张先生介绍我跟高先生学画,他是山西有名的文化人,是省博物馆的业务副馆长。高先生说,学中国画不会鉴定,不知真假,就不能继承传统。高先生自己收藏了好多画,挂在墙上叫我辨别真伪。文革后山西省成立了文物商店,他是顾问。有了好的字画,他就让我去看,这样就接触了不少东西。省博物馆还有一位粱?先生,学问很好,本来行医,但是很懂字画。1957年给人家闹了个右派,从此发誓再不写文章。他对我印象不错,给我指导,文革后当了副馆长,经常从库房调出藏品,让我过去看,美其名曰研究,也让我发表意见。1982年,山西省邀请北京故宫的徐邦达先生来博物馆鉴定文物,梁先生负责接待工作,就把我介绍给了徐先生。

张:徐邦达先生号称“徐半尺”,在书画鉴定界与启功、谢稚柳齐名,是一流的大家啊。

李:徐先生不善言谈,他看字画的时候,低着头,先不说话,鼓励年轻人大胆发表意见。我那时也常看些美术史方面的书,讲点浅见,他挺满意。我就说自己想跟他学鉴定,他让我到了北京就去找他。跑北京次数多了,拜在门下。还认识启功、董寿平等先生。董老是山西老乡,是高先生介绍的。但凡在字画创作、鉴定方面有问题,就去向他们请教,受益无穷。此外,也跟王雪涛先生学过画花鸟,不过没有正式拜师。中央美院的几个老先生,像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等,也都请教过。我绘画正式拜师何海霞先生,他是张大千大弟子。你是知道的。

▲ 柳下跖,1975年

张:山西太闭塞,要学艺,只能出去。不过那时候这些大师都在世,也是难得的机缘。

李:能脱离农村,从榆次跑到太原学习,也十分不容易了。农村最难的不是生活艰苦,而是没有任何希望,一辈子可以一眼看到头!我这人爱琢磨,不怕吃苦。我总觉得人活着一定得有个“道”,不论是书法、绘画、鉴定,还是武术,都应该能够融合起来,揉到自己的生活里。当然早年还说不清楚,真正明确是到了山西大学工作以后。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就是通一切的。

张:这个看法的形成,跟您绘画也有关系吧?

李:那当然。我一直比较关注理论,包括中国画的理论,但是这方面可以参考的东西实在太少。画家会实践,认为画画就是个手艺活儿,不关注也不需要这些。甚至连中央美院都不讲这些,学的都是苏联、西方的理论。但是那些理论针对的是西式油画,并不适用于中国画。按照那套理论,哪里还能有张大千、齐白石?所以,我在1981年留校之后,就下决心要用10年时间,把儒、释、道的哲学贯通起来,把中国画整理出一个自身的理论体系。

▲ 与张颔先生合影

▲ 道契天人,1992年

张:后来呢?

李:基本上如期完成。1991年,我的《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由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出版,当时启功老师题了字。三年后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第二部专著《道与书画》。在第二部书中,集中探讨了儒、释、道和书画的内在关系,基本观点就是如何“证道”。人人都可以修道,但是否融会贯通真正掌握,需要身体力行的印证才行。能下笔千言精细论证,还只是纸上功夫,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在生活之中,能反映在气质之上。学兵法就要能在战场上取胜,运筹帷幄。搞经济就要能像子贡、范蠡那样,累致千金,与诸侯分庭抗礼。书法、绘画也应当如此,才是证道。可惜这些年来,从欧美引进什么现代派,以丑怪为美,以卖钱为业,实在是胡闹!武术跟这不一样,哄不了人。不管你怎么吹嘘这是现代武术、独创拳法,如何如何厉害,一动手就知道高低。这个就是“证道”。其实人和人的能量能差多少?可是练武练得掌握了这个“道”以后,能量就大得多了。我现在对付三五个大后生,就跟玩小鸡一样。这里的“道”,也全是出于中国的哲学。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506/666.html



上一篇: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探析
下一篇:人髌下脂肪垫干细胞的鉴定及成软骨分化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