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主观鉴定与孤证证伪也谈古书画名家名作辨伪三(7)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1904年末科状元刘春霖殿试策为例:素页履历85字,正卷刚好1950字,合计2035字,自晨及昏,不添灯烛,起草誊录共4070字。前者用行草书写更快而有斟酌改

以1904年末科状元刘春霖殿试策为例:素页履历85字,正卷刚好1950字,合计2035字,自晨及昏,不添灯烛,起草誊录共4070字。前者用行草书写更快而有斟酌改添迟缓,后者用馆阁工楷书写更慢而无斟酌改添,后者或略长于前者。若全天誊录夜添灯烛,不比横格的工楷写经格式,当略近或高于此数。

至于赵孟頫,被鲜于枢、班惟志、陶宗仪称“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运笔如飞”“日书万字”,用“岂知”表示不可思议,自又比一般人更快。如果没有旁骛,又无须蓑衣比格横排整齐,小楷一天5000字,应属正常。换成俞和的功力,所谓两天写5000字,恐也只是两个大半日而已。若两个整天,则是任何正常书写者都能干的正常事,谈不上“令观者叹为神技”,于证真、证伪皆无裨益。

当然,这里研究赵孟頫的书写速度,并不是要说延祐三年(1316)款的《道德经》就是赵孟頫的真迹,这件小楷无论是书法还是印鉴都是毫无疑问的俞和作伪,笔者已有详细论证〔22〕。从书写水平上说,俞和较之赵孟頫虽有差距,但与陆士仁的扁薄、燥露、琐碎相比,则是天壤之别(图13)。

4,又如《过云楼藏赵孟頫〈草书千字文卷〉辨伪》(第120—128页)

《辨伪》用了洋洋洒洒2000多字作时空证伪,风格辨析仍然是寥寥数语,草草交给陆士仁,放在篇末,当然没有什么可信度。

时空证伪怎么说呢?

(1)根据杨载《赵文敏公行状》记载,《辨伪》简述“赵孟頫、张伯淳等人应诏赴大都,时间是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十一月,且赵孟頫居被荐人中‘首选’”,所以“此二十余被荐之人应同时赴大都,不可能有先后时间的差距”;

(2)程钜夫诏访遗逸不止一人,如张伯淳一同被举荐,《元史·张伯淳传》:“至元二十三年授杭州路儒学教授”,所以“张伯淳在赴大都的同年,即在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间,已经被授予杭州路儒学教授,即回其家乡做一名学官去了”;

(3)若干事实如:世祖接见、参议至元钞法、发难刑部郎中、授官兵部郎中等,都表明赵孟頫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到二十四(1287)年六月都在大都;

(4)所以《草书千字文》中“吾有京师之行,趣迎上道,时至元丙戌十二月也”和“次年三月,驰驿至崇德”(图14)的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同样由于大量使用孤证、道听途说和想象,以上每一条都不成立:

1)原文“十一月”是举荐时间,不是成行时间,赵孟頫居首选与“此二十余被荐之人应同时赴大都”没有因果关系,参见陈得芝教授论文《程钜夫奉旨求贤江南考》〔23〕中相关考证,荐选二十余人并非一蹴而就,是随荐随行,先后到达大都的。比如凌时中,字德庸,即程钜夫此行所荐〔24〕,《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有文献7笔,《松雪斋文集》卷六《送凌德庸赴淮东宪幕序》即叙述了二人“今年之春,相遇于都下,握手言笑,若有雅故”。凌时中虽为湖州人,但以建昌路(今江西南城)司狱被荐,从江西出发,显然没有绕道杭州与赵孟頫等人同行。

(2)孤证《元史·张伯淳传》,其史源是程钜夫为张伯淳所作墓志铭,原文是:

图5 2017年故宫出版社《赵孟頫书画全集》第十册清晰图像证实赵孟頫款《四体千字文》确为俞和伪印

图6 真伪赵孟頫书法与各具特色的真伪印鉴对应关系设盲检验

图7 赵孟頫 自写小像 故宫博物院藏

图8 《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书影

至元二十三年,某以侍御史受诏,选士南方。未行,闻廷绅有言公贤者。既至杭,公为博士,时犹未识公,而旧识识公者人人言公,与所闻同也。暨识,而心察之,又同也。乃荐之。明年报命,有防问所荐有可相者乎,对曰:“惟上所试,以观其材耳”,由是公晋居宪幙。〔25〕

“既至杭,公为博士”,诏访以前,张伯淳已经是学官;“明年报命”,程钜夫复命是至元二十四(1287)年;“有防问所荐有可相者乎……由是公晋居宪幙”,张伯淳被荐授的官职是“宪幕”,即浙东道按察司知事,不是学官。这个荐授官位虽低,却是用以试相才的,所以后来才有“在官二年,五祈闲不遂”,不许辞。为什么要五次请辞呢?墓志又言,大德六年(1302)夏,张伯淳“病终于官,得年六十有一……夫人赵氏前十三年卒”,因为张伯淳的夫人,也就是赵孟頫的五姐赵孟艮身体状况不佳,卒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按察司最后才不得不在张伯淳“在官二年”后批准请辞,由此倒推,也正是至元二十四年(1287)开始“晋居宪幙”。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708/728.html



上一篇: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生物智慧课堂以的粗提取与
下一篇:浅析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