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主观鉴定与孤证证伪也谈古书画名家名作辨伪三(8)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元史·张伯淳传》的记叙比《元史·邓文原传》好在并没有错误,只是过于简略,错误史料导致错误结论,简略的正确史料遇到随意的错误解读同样导致

《元史·张伯淳传》的记叙比《元史·邓文原传》好在并没有错误,只是过于简略,错误史料导致错误结论,简略的正确史料遇到随意的错误解读同样导致错误结论。

(3)赵孟頫初至大都写了一首诗《初至都下即事》:“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不仅是春天,而且还是春深,柳色已经很浓了,显然不是什么冰封河冻的十一月。这既与程钜夫“明年报命”一致,也是“明年报命”的原因。如吴澄大德六年(1302)十月底的一次由大都南还行程就因为“河冻不可行”,推迟到“七年癸卯春,治归,五月己酉至扬州”〔26〕,非军情要务,程钜夫、赵孟頫、张伯淳不可能冒着封冻在半途的危险十一月出行北上。

图9 [元]王蒙 爱厚帖 故宫博物院藏

图10 [元]邓文原 章草急就章(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11 [元]邓文原 巴西文集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明抄本

图12 [元]俞和作伪赵孟頫款《道德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图13 [元]俞和作伪赵孟頫款《道德经》与陆士仁《四体千字文》对比

图14 [元]赵孟頫 草书千字文(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4)释文有两处错别字,一处是“趣迎上道”应为“趣迫上道”,另一处是“次年三月”应为“次年三日”。按省略语法,次年三日,即次年正月三日。后一处错认甚至被《辨伪》专门用红线标注过,作为全文最重要的立论起点,实在是不应该。

按至大三年《兰亭十三跋》(图15)行程,最早时间款是“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孟頫跋于舟中”,地址是南浔北,日本静嘉堂文库藏赵孟頫致中峰和尚六帖册中《长儿长往帖》(图16)记载:“去岁九月离吴兴,十月十九日到大都”,将途经点南浔北,按水系恢复至德清,加2天,行程46天。

《松雪斋文集》卷九《大元封赠吴兴郡公赵公碑》:“五月十三日,孟頫被旨许过家上冢”,致中峰和尚六札册《得旨暂还帖》:“四月间得旨暂还……五月间离都,触暑远涉……六月廿日到家”,行程47天。

至元二十四年(1287)正月三日过崇德,按水系为杭州出发,时间为正月初一,以46天计算,到达时间应为二月十六日,对应格里高利历

多重史源的反复校核下,偏信孤证的时空证伪至此全面崩溃。

5.又如《赵孟頫〈行书千字文〉辨伪》(第110—119页)3月8日,通过天文历算,得1287年3月5日16时54分5秒“惊蛰”,正好“海上春深柳色浓”。

文末风格判断部分如前,无足取信。本幅文史考证部分,《辨伪》观察到该卷《行书千字文》(图17)中的“玄”“郎”字缺笔避讳现象,认为是“难以解释的现象”,并展开了一个递进证伪思路:

(1)“此卷应是临写隋智永《千字文》的宋刻本,才会有避宋代皇帝名讳的现象”;

(2)此卷“应是临写宋政和年间以后的刻本”,理由是撰写者行“敕员外散骑侍郎”改“梁员外散骑侍郎”应在政和年间以后,而赵孟頫的《千字文》写本均为后者;

(3)“假如要如实临写,则不仅是上述二字避讳,还应避宋徽宗赵佶及此前的几代皇帝的名讳”;

(4)“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频《二体千字文》一册,同样书“梁”而不书“敕”,《千字文》无一字避讳”;

(5)“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真草千字文》“玄”字避讳”;

(6)“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赵氏《杜甫秋兴诗卷》书“匡衡抗疏功名薄”一句中“匡”字缺笔,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该诗卷首句“玉露凋伤枫树林”中“树”字,细察该宇结构,其实也属缺笔字,应避宋英宗赵曙的嫌名讳”。考“此卷应是赵氏三十岁左右的早年所书,其时尚未应诏仕元”。

结论:“这说明,赵氏书法作品中避讳,应该有出仕前后的区别。”推论:“也就是说,若其仕元之后,仍在书写文字中有避讳现象,则提醒我们要注意了。”言下之意:有“玄”字缺末点“避讳”现象的《行书千字文》以及上博藏《二体千字文》都不对。

首先是现象观察与描述,《辨伪》观察到的《行书千字文》《二体千字文》中的所谓“玄”字“避讳”,其实是后来的藏家用工具刮去的(图18),赵孟頫并没有避“玄”讳,而只是“被避讳”,赵孟頫能管住或管不住自己,但肯定管不住后代藏家怎么想。“郎”是正常书写,并没有缺笔避讳问题,“朗”字“良”旁缺末点,不能算正常的避讳。

现象描述已经错了,后面的推理本就毫无意义了,但相关推论的举证和论证方法实在匪夷所思,也很容易澄清: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网址: http://www.wwjdyjs.cn/qikandaodu/2021/0708/728.html



上一篇: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生物智慧课堂以的粗提取与
下一篇:浅析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与鉴赏投稿 | 文物鉴定与鉴赏编辑部| 文物鉴定与鉴赏版面费 | 文物鉴定与鉴赏论文发表 | 文物鉴定与鉴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